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正在昆明举行,“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确保生物多样性——这一理念在中国其他城市尤其是上海得到了复制。
昆明是中国西南云南省的省会,曾是“水城”,滇池肥沃,河网密布,古时被称为城市的“血管”。
那时的昆明,就像长江下游的江南水乡。昆明人乘船穿城而过。
但后来,由于滇池水位下降,它割让给土地和西马河,河水越来越窄,越来越浅,最终变成了一条地下河。
但现在,随着昆明市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雨水收集利用,减轻了城市的供水负担。
昆明的雨水收集利用工作可以追溯到2009年,而“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则于2016年正式开工。
“昆明建设‘海绵城市’是必然选择,”昆明市水利局副局长熊国志告诉《上海日报》。“昆明是中国缺水最频繁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不足200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我们城市人口众多,城市水资源丰富供应负担。”
熊说,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利用雨水可以缓解全市水资源的可利用性,有助于防止洪水泛滥。
该项目被称为“海绵城市”项目,旨在提高城市未来的蓄水能力和保持充足的水资源。
据熊说,到目前为止,昆明几乎消除了脏水和臭水区。共有621栋建筑和住宅小区、181条道路、71个公园和绿地达到“海绵城市”工程标准。
在昆明市五华区,有两个“城市湿地”区,连接河流,将“海绵城市”概念引入其水和绿地。
在陈家营岔沟金川路以南地区,有居民在“城市湿地”游荡,这里有“海绵公园”和一条长约800米的蜿蜒人工小溪。
陈家营分岔沟位于上游山区紫微村水库的溢洪道,要处理邻近地区的雨水排放。
为解决污染重、景观设计差、洪水泛滥等问题,区水利局决定在那里设置“湿地”,以更好地维护该地区的环境和生态。
该局在那里建造了一连串“雨水花园”,总面积近1.9万平方米。同时,他们还种植了玉兰、蓝花楹、樱花等不同季节开花的花卉。他们还设置了滨水步行道、小溪上方的木板路、休闲广场等设施。
该局局长张世华说,他们建造了一条弯曲的生态友好型小河,而不是成本和工作量较低的直人工小河,它是倾斜的,可以让水生植物和动物更好地生长。
“有了坡度,树木、灌木和草可以连接到水体中,这使得水中的小生物可以攀爬,”张说。
湿地还净化了水库中的再生水,并作为减少污染的“绿色屏障”。张提到,两次水质检测表明,经过多次过滤沉淀后,水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化学需氧量下降23.4%,氨氮含量下降53.5%,磷含量下降61.6%,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下降50.8%。”
张说,昆明大部分湿地都是大型湖滨湿地。“我们对城市湿地和水生态修复计划所做的事情就像是在争夺城市化空间,”他说。“以前建设主要是小区和道路,路旁绿地只是人们观赏的景观。但现在我们让人们进来体验和与生态互动。”
另一片湿地位于普济立交桥下,绿地内设置了三个生态池塘,总面积为3500平方米。
翠湖公园西南,沿西马河修建了一个带状公园,西马河因城市化而退去,成为地下河。这条河使用水恢复系统返回到地表。
据翠湖公园导游张云介绍,由于220米长的西马河水循环和自净功能不太好,他们采取了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来自污水或施肥田等来源的污染导致水的有机和矿物营养素含量高。
员工通过种植更多的水生植物,形成“水下森林”系统,营造生态系统。然后他们在河的下部设置了一个潜水泵来抽水,然后在河的上部放水循环。
在翠湖公园附近,有五套花叶栽培,指的是用花坛植物制作巨大的修剪植物般的雕塑的园艺艺术。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文成告诉《上海日报》,昆明由于其地理位置,在雨季时常会出现洪水。“而另一方面,季节性洪水泛滥的平原也拥有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但在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下,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在空间上分离,导致生态水文进展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