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东平湖,传承黄河精神,这是我家三代黄河人的真实写照。
位山峥嵘岁月稠
“现在位山局的这些离退休老人中,比你爷爷资格老的不多了,别看我现在不在黄河了,毫不客气的说,我的治黄经历可是比你爷爷资格更老。”中秋节回家,我问起爷爷之前工作的一些事情,奶奶在爷爷旁边笑着说道。
爷爷是山东黄河河务局东平湖管理局(原山东省黄河位山工程局)的离休老干部,他是一名“老水利”,建国前参军入伍,1955年转业分配至水利部工程总局第六机械工程总队(现水电八局前身)。奶奶虽然是梁山县人民医院的退休医生,但她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黄河”。1953年,奶奶从昌潍医士学校(现潍坊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山东省黄河河务局卫生所(现山东黄河医院前身)工作。1958年初,国务院批准在黄河下游兴建黄河位山枢纽工程,同年3月,位山工程局在东阿县关山村成立,我奶奶服从组织分配,为支援医疗建设,从省城济南去了关山村。那时全国水利人纷纷响应党的号召,支援位山水利工程建设,同年8月,我爷爷调到位山工程局工作,正式开启了他治黄事业的“戎马一生”。
在位山水利枢纽工程修建过程中,人数最多时达到十万余人。当年在漫天风沙里,机器的轰鸣声、民工的号子声震天响,那时的他们不怕苦不怕累,那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壮观场景,那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雄壮豪迈。我爷爷和奶奶在一齐并肩战斗中产生了感情,并结为伉俪。那时的人们生活清贫,但毫无怨言,他们经历过医疗短缺、物资匮乏、食不果腹的年代,但是他们没有退却,矢志不渝地坚守在位山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一线。
随着治黄形势的变化,1964年,位山工程局从关山村搬迁到梁山县城,并为当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同年,我奶奶为支援梁山县医疗建设,又一次服从组织分配,从位山局卫生室调去了梁山县医院,“我虽然离开了黄河,但是我一直心系黄河事业的发展”,奶奶这样说道。
二级湖堤始起伏
爸爸的治黄经历也同样充满着艰辛。1985年,那一年他才16岁,就开始承担起守护东平湖的使命,进入东平湖堤修防段(现东平管理局)工作。他一开始在二级湖堤分段,居住在分段的简易房中,他们的年代没有良好的办公环境,没有先进的办公设备,常年在八里湾湖面挖泥船上工作,挖泥船上连电灯也没有,晚上就靠一只手电筒照明,工作条件极为艰苦。他接过了爷爷手里的一棒,没有辜负爷爷的期待,沿着泥泞的土路上下班骑车15公里,风里来雨里去,寒暑交替,风雨无阻。
在爸爸参加工作的近35年时间里,他多次变换工作地点,从八里湾到任庄,从东平到梁山,从挖泥船操作工到财务会计,再到任庄管理段副段长,经济办副主任,人劳科副科长,直至现在的梁山管理局人劳科科长岗位。他亲身经历了黄河的数次改革,见证了黄河事业的大发展大飞跃。他常常对我说,你赶上好时候了,现在的条件多好,跟你爷爷和我那个时候没法比啊。
奋进治黄新时代
2017年,我参加黄委事业单位考试,有幸加入到治黄队伍当中,入职东平管理局工作。作为那一年下基层管理段的新职工,和我爸爸刚参加工作时一样,我也到了二道坡管理段,但是工作环境早已大大改观,艰苦简陋的简易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办公楼。我享受了前辈们拼搏奋斗换回来的成果,在条件优渥的办公室工作,东平湖二级湖堤上早已没有了泥泞的土路,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柏油马路。交通工具也由自行车变为了私家汽车,上下班路程中无惧风雨。
去年四月,我作为管理段职工被县局抽调到王台临时应急浮桥管理财务票据工作,在基层管理段和基层应急浮桥项目部锻炼了近两年时间,今年5月调整到财务科工作。我参加工作两年多的时间,深深感受到了治黄事业的光荣而伟大,同时也感到新一代治黄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欣慰的接过了爸爸手里的一棒,不断思索着如何承担自己应有的使命,并且将先辈们奋斗的成果传递下去。
“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我们这一代在传承黄河精神的同时,也要牢牢铭记“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在治黄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保护黄河的岁岁安澜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新时代新时期的黄河人,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汲取黄河精神的内涵,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继续谱写着母亲河壮丽之歌,让黄河永葆生机,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