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水文测量,父子接力半个多世纪

  • 发布时间:2017-07-01 09:32:55
  • 来源:

献身水文测量,父子接力半个多世纪

《聊城晚报》记者林志滨通讯员武俊岭

朱大志在查看测量设备。

这是一份默默无闻的工作:雨量测报员。每次降雨,都要第一时间上报。早年间,通讯不发达,报一次雨量,常常要冒着风雨步行几里路,找“摇把子”电话上报雨情。

水火无情,又决定了这样一份普通的工作并不普通。作为雨量观测员,无论是白昼还是黑夜,只要降雨就要按时上报,风雨无阻,一刻不容迟缓。

难能可贵的是,东阿有一对父子不为名利,接力半个多世纪,坚守在“雨量测报员”的岗位上。

一位老人:

不为名利,坚守半个世纪

在东阿县鱼山镇徐屯村,有一处百年老宅。东阿徐屯水量站,便坐落在这里。

朱广运出生于1943年7月28日,他从22岁开始做雨量测报员。当时,高小毕业的他,是村里有文化的年轻人,加上为人朴实,被选作雨量测报员。

降雨测报,虽是举手之劳,但却常与风雨雷电打交道,危险时刻相伴。“我是1966年生人,记得刚刚懂事的时候,大约五六岁吧,一天夜里被一阵阵惊雷吵醒,外面哗哗地下着雨,只见父亲赤脚挽着裤管,上身披着蓑衣,头戴草帽,手里拿着手电筒;母亲也披着一条破麻袋,身上裹着一块小塑料布,两人在屋里站着。雷声阵阵巨响,闪电一道道划过夜空,那响声就像雷公站在自家院里,离得那么近,令人望而生畏。”朱广运的儿子朱大志回忆说,当时,疾风暴雨,让人不寒而栗,他的母亲便劝说父亲,等雷电停了再去上报。

但,朱广运望着桌子上“嘀嗒嘀嗒”响着的马蹄表,着急了:“这是凌晨两点的报,都过了六七分钟了,我自己去吧!”“这老天太吓人了!万一摔倒了,谁扶你?”朱大志回忆说,他的母亲岳秀英不放心父亲一个人去,便陪着他去了。“睡吧!爹娘一会儿就回来!”临走,母亲安慰年幼的朱大志一句,随后便转身走入风雨交加的夜色中。

据了解,朱广运一生为人真诚,做事认真。尽管收入微薄,但雨量测报员这份工作,朱广运做了半个世纪,直到4年前去世。

一场接力:

子承父业,做好雨量测报

年幼时,朱大志便经历了这样一个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父母结伴前往几里之外上报雨情,他蜷缩着身子躺在床上,有时还被吓哭。从那时起,他便朦朦胧胧地明白,父母冒雨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后来家里的条件逐年转好,1979年父亲便从别人手里买了一辆旧自行车。有了自行车,上报雨情就方便了很多。有时,他就骑着这辆旧自行车,帮父亲去上报测量信息。

他至今还记着第一次骑自行车帮父亲上报雨情的情景:“父亲告诉说,往东从周庄走,这段路有一半是沙土路,不泥泞。往北一直到单庄,在路边有草窝的地方骑,车轮不塞泥。我骑一段,推一段,推不动了就扛一段,往往到有电话的邮电局时,已经是满身是汗。”

那时,朱大志最怕连阴雨,当地是粘土地,连阴天路面吸饱了雨水,一脚踩下去,泥泞得抬不起脚来。几里路来回,往往需要一大晌午。朱大志回忆说,在汛期,遇到阴雨连绵的时节,父亲朱广运曾经赤着脚一天一趟上报信息,最长曾连续上报半个月。

如今,技术发展了,对人工测量的依赖已经大大降低。而上报信息,也已经不再需要人员上报,而是系统自动传输。但是,这份测量工作,依然需要人来配合,设备依然需要人来维护和看管。父亲去世后,朱大志接过这个担子。“父亲的那份坚守和执着,深深打动了我。父亲一生从没出过远门,他始终牵挂着观测降雨的量筒,对这项工作,他真是情有独钟。直到2013年8月查出肺癌晚期,他还坚持着观测,一直到住进医院。”朱大志回忆说,“一次,聊城市水文局工作人员前来看望他,他感觉自己不行了,就告诉工作人员,雨量测报,今后就让我儿子干吧!”

风雨雷电,五十四载。

在这个并不起眼的岗位上,父子两代默默地坚守着。“每当我想放弃时,就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要坚持。我想,这份坚守,是父亲留给家人最大的精神财富!这令他的儿子尊敬、佩服、感动,也给了儿子重操父业的勇气和力量!”朱大志动情地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Copyright ©2014-2021 水缘网v3ujbzcqei@gmail.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