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号作品】文晓青:青春不留白(《我的水利情缘》作品展)

  • 发布时间:2016-09-29 16:28:13
  • 来源:

青春不留白

文晓青

秋分的午后,阳光蒙上一层星月的凉意,一阵风吹来,翻开了手边的工作日记,这是上班来的第九本日记,一年一本,九年了,记录了工作的点点滴滴,也记满了青春的回忆。

思绪回到了九年前,也是这样一个秋意浓浓的、充满希望的季节,我怀揣着忐忑和对未来的期许,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依旧清晰地记得,上班第一天,单位的车载着我和我的行李,沿着一条曲折悠长的乡间小路驶向单位-日照水库。车子一路颠簸前行,热闹喧嚣的城市一点点后退,内心的兴奋劲也随之一点点消散。

碧波荡漾的库水、高耸的大坝、轰鸣的发电机组、同事们昼夜值守忙碌的身影,这是初入单位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的知道了水库的“前世”与“今生”。水库是一座兴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型水库,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养殖等功能,是整个市区主要的防洪枢纽和水源地,在没有现代设备的年代,是水利人和劳动人民用一辆辆小车、一条条扁担垒筑起来的。几十年来,一茬茬水利人,传承着老一辈的坚韧、勤劳、奉献的品质,守护着这方水源。水库身处乡间僻野,像一个深藏闺阁未施粉黛的小家碧玉,宁静、质朴,她用清澈的水滋润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保障着全市人民的安居生活。

那段岁月里,我和同事们一起维修保养发电机组,在大坝上巡察险情,一起修剪草坪,美化水库,日子平淡而充实。每一次站在水库边,看着这一波万顷的水库水,它波澜不惊、平凡无奇,却处处闪绕着“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这精神无形中鞭策着我,成为我从事水利工作的导航灯。

夜已深,外面风雨交加,办公楼上灯火通明,映衬着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2012年“达维”台风来袭,注定又是一个不眠夜。来到防办的6年,整个人都在忙碌中度过。同事曾调侃,一年只干两件事,雨天防汛,晴天抗旱。虽然言辞轻松,其实背后的辛劳每个干过防汛的人都深有体会。每次应对极端天气,单位无论领导还是普通职工,都自觉到岗到位,值班值守。忙起来饭都顾不上吃,只能用方便面充饥,累了就和衣躺在椅子上眯会眼。遇上台风这样的特殊天气,往往连轴转,一周都回不了家。但没有人有怨言,因为每个人都深知责任的重大,“防汛责任重于泰山”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防汛无小事,防汛工作关系到数百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坚守的不仅是水库大坝的安全,更是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安全的防障。

2013年我转岗到了水利移民岗位,有机会接触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水库移民。他们为了祖国的水利事业,舍小家为大家,离开祖辈生活的故土,迁往他乡。就像艾青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啊,无数次,我曾反问自己,是什么让自己坚持走到现在?从事水利移民工作后,我找到了答案。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到基层的机会比较多,可以深入接触库区移民,亲身感受库区村的变化。东港区有个邱前村,常年饱受水患,村民出行极不方便,受益于扶持政策,通过实施水库移民扶持项目,修建了一座漫水桥,不仅解除了水患,解决了村里人的出行问题,而且因为桥的修建,引来了一个大型企业在村里投资搞腰果加工,带动了整个村子发展。像这样,受益于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而发展起来的移民村还有很多。

除了项目扶持外,我们还为移民免费培训技术技能。每次到移民村办培训班,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村民们早早地聚集到培训场地参加培训,有些人没有地方坐,就自带凳子,坐在后面听。培训结束时,我总是会习惯地问他们,培训班办的怎么样,是否满意?他们总是回以憨厚的笑容,说“真好,下次还得来我们村……”热忱的笑容,质朴的话语,简单的满足,让我深深地明白了我工作的意义所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十年来,我们市累计下达库区移民直补资金近10亿元,累计实施完成各类水利移民项目资金3.2亿元,完成项目1398个,培训移民3000余人次,库区村的基础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库区社会经济得到有效发展。经历苦难的他们,而今在另一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安居乐业,他们脸上的笑容就是对我们工作最高的褒奖。

泰戈尔说过:“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水利工作是平凡的,它没有海的壮阔,也没有山的巍峨,它如涓涓细流般,汇成了我的青春之河,每一朵泛起的水花就是工作中每一次最真实的感动,这感动也必将激励我不断前行。

思绪回到眼前,随笔写下“9月22日,晴:完成第三季度直补资金发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Copyright ©2014-2021 水缘网v3ujbzcqei@gmail.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