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绪(右三)在查勘现场布置比选方案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在南水北调中线千里工地上被誉为“老黄牛”、“救火队长”,十多年来将全部的精力和聪明才智都贡献给了这一伟大的工程。如今,他又带着永不褪色的调水情,奔波在滇中大地,只为滇中调水工程八百公里的输水线路早日从蓝图变为现实。
他就是全国劳模模范、长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吴德绪。“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记者采访了吴德绪和他的团队,听他们回顾昨天,讲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也听他们畅想明天,感受永不褪色的调水情。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前无古人的工程。工程设计和建设中需要面对许多前所未有的、极具挑战性的技术问题。现场的周到详细及时科学的技术服务是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的重要技术保障。如今,千里“清水长道”自丹江口水库引水,浩浩自流北上,经江淮分水岭、穿黄河、过漳河,从南向北,润泽豫、冀、京、津四地……跨世纪的水资源配置工程,终于由梦想变成了现实。
谈起技术服务中的趣事,吴德绪的同事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一个可爱可敬的吴德绪形象跃然而出。
长江设计院枢纽处三室潘江说,南水北调开工以来,吴德绪基本上包揽了从工程师到院副总工的所有流程工作。许多报告和文件,他亲力亲为,挑灯夜战、熬更守夜研讨方案,是南水北调工地上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印刻在所有人的心里。 2014年7月8日是铭河渡槽加固设计报告报审日期,7月6日吴德绪专程从南阳施工工地回武汉汇总报告。到武汉已是晚上6点,他匆匆吃过晚饭,还未顾得上休息,就住进酒店投入工作。整整熬了一个通宵审阅报告且充实许多内容,使得第二天铭河渡槽加固报告顺利开印,当晚上他又乘飞机赶到北京接受报告的审查。50多岁的人,与年轻人一样,常年拼搏在一线,战斗一线。他的夫人很幽默地说,老吴把家当旅馆,更把旅馆当家。
啃下丹坝加高这一世界级水电难题。“丹江口大坝加高,简单地说,就是在30多年前兴建的大坝背后和顶上各贴一块混凝土,将原有的坝体由162米抬高至176.6米,首先必须解决新老坝体联合受力的问题。”吴德绪的一下拉回到上世纪,深情回忆道。
长江设计院为丹坝加高,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究,在丹坝背水面选择了一段28米的试验坝,先后做了3次新老混凝土结合试验。并在试验坝体内埋设了258支仪器,随时监测坝体新老混凝土的结合情况,取得了理想的数据,且技术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具有系统性和完备性,在世界同类工程中属领先。发现新旧坝体存在一定脱空的现象,这长期困扰着技术人员。
后来,吴德绪带领的技术团队转变思路,认为即使新旧坝体脱空,如果通过某种方式保证新旧坝体联合受力协同工作,是不是可以保证大坝的安全稳定呢?长江设计院提出了在竖直接合面采用人工补凿键槽、溢流坝段堰面采用宽槽回填为辅的总体方案。经过验算和反复试验,终于可以满足大坝安全规程规范。“世纪之吻”的丹坝加高如愿实现,创造了中国之最
自从当上劳模之后,吴德绪坦言,对自己要求更严,感觉压力更大,责任更重。要把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形成的优良作风与传统传承下去,影响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广阔的水利天地。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吴德绪更忙碌了。现在的他,又奔走于滇中大地的上,为研究滇中引水这一“十三五”国家确定开工建设的重大水利工程、全国10大标志性水利工程之首的关键工程而殚精竭虑。
除带着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的核心技术能力奔波在滇中大地外,以吴德绪为核心的技术团队正开展南水北调中线设计技术总结和施工技术总结,著书立传,为世界调水工程提供经典案例;同时,积极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安全运行管理技术研究工作,如渠道带水条件下工程维护专用设备开发研究、工程后续运行风险评估等。
吴德绪对调水工程充满深情,他希望从国家层面尽快开展三峡库区小江引水规划方案、丹江口补水规划等研究工作,进一步提高供水的规模、可靠度,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供重要的水利支撑。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