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 本报记者 孟砚岷 报道
一提起李晓红,宁夏水利厅固海扬水管理处的干部职工无不竖起大拇指,直夸她是个孝顺公婆的好媳妇,爱岗敬业的好同事。
二十多年如一日护理患病公婆,无微不至,无怨无悔。如今,她的故事在宁夏中宁县城乡大地广为流传,成为孝老爱亲的佳话。
心会跟爱一起走
时光回到1991年冬天,飘飘洒洒的下过雪后,两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小伙子是固海扬水管理处的通讯维修工,虽然话不多,但朴实认真,李晓红第一眼就看上了他的实在劲儿。当时,她是海原县李旺镇活泼亲切的小学教师。学生喜欢,同事敬佩,三尺讲台上,正陶醉在教书育人的瑰丽梦想里。
从交往中了解到,小伙子父母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需要人照顾。同样善良、朴实的李晓红没觉得这是麻烦。因为自己的父母在几年前相继去世,使她深深感受到了失去双亲的痛苦无依和寂寞孤独,热切渴望亲情和家庭的温暖。
一年后,她和丈夫步入婚姻的殿堂。从那时起,心里增添了喜悦和幸福:进入了另一个家庭,拥有了一个有父有母有爱的家。
1993年,为了照顾病重的公婆,她毅然放弃挚爱的教师职业,甘愿调到固海扬水管理处基层泵站当了一名运行工。从此,用爱心和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大家庭的重担。
这个媳妇比闺女还亲
“百善孝为先”。在李晓红看来,照顾老人是天经地义的责任。婆婆患有胃癌、肺心病、哮喘等疾病,行动很不方便。公公也患小脑萎缩、冠心病、高血压,常年卧病在床。结婚后,小两口搬到了家属院,和公婆住在了一起,抽出时间还学习护理知识。
女儿只有四岁,婆婆患哮喘帮不上忙,她骑上摩托车去医院。为了不摔着孩子,干脆就把孩子背在背上,然后用宽布带绑住,带着做好的可口饭菜送到医院。为公公擦手洗脸,换衣按摩,喂水喂饭。二十多天的治疗和精心照料,公公终于转危为安。
丈夫忙着在泵站检修渠道线路,照顾疾病缠身老人和幼小女儿的重担都落在了一人肩上。那段时间,老人是、小病每天都有,大病三天两头,公公还未出院,婆婆又住进了医院。两位老人每年住院有时能达10次以上。一边要工作,一边照顾患病的公婆,整天忙得像不停的旋转的陀螺似的。
两位老人是回民,有做乃麻子的习惯,特别喜欢干净。她就细心的把屋子每个角落都收拾得一尘不染,让两位老人在家中住着舒适自在。做饭的时候,会格外留心做老人喜欢吃的饭菜,并且按照医生的嘱咐,注意营养搭配,尽量让老人吃起来好嚼好咽好消化。天气好的时候,她就和孩子陪着老人到户外散步,晒太阳,想方设法逗老人开心,让老人生活得舒心快乐。
与公婆相处的时间愈久,感情愈深,老人对这个儿媳的依赖也越多——不仅是生活依赖,更多的是感情的依赖。共同度过的日子里,他们不知不觉地将她视作了生命的一部分。
用爱心编织幸福之家
2011年冬天,婆婆深夜突发心脏病,住院的日子里,自己根本无法进食。李晓红就坐在床边,让她靠在自己怀中,一点一点喂给婆婆吃。有时饭菜或者汤水由于婆婆的发抖会撒在身上、被单上,照顾完婆婆,又把床铺衣物收拾的清清爽爽。同病房的人称赞不已,夸老人真是好福气有这样的儿媳。
痛失老伴后,公公的身体和精神也越来越差,老年痴呆症、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折磨着这位85岁的老人。在给老人身体、生活上关心照顾的同时,她也给予老人心理上和精神上无微不至的关爱。每天一下班匆匆回到家,陪老人拉家常、谈琐事,侍候老人吃喝,和女儿想方设法逗公公开心,让老人摆脱孤单和寂寞。
让她和丈夫感到欣慰的是,公婆临终前眼神中充满了无限的留恋与不舍。也正是由于她的爱与耐心,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历程不留遗憾。
在同事的印象里,李晓红家里的灯光从来没有在晚上12点前熄灭过。工作调到办公室当打字员后,只要单位有事,加班加点,她随叫随到。回来后,她还继续辅导孩子的功课。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李晓红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孩子们从小养就接受了良好的家教,长成了知书识礼的好孩子。大女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南京审计学院。去年,小女儿也已全县中考第二名的好成绩,被银川重点高中录取。
爱,有时是无言的,像淙淙流淌的溪流,像习习温煦的暖阳。20年的坚持和付出,虽然累但快乐。生活虽不富有,但温馨甜蜜。
近年来,她被管理处评为“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知识型文明女工。”去年7月,在继获得自治区“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后,李晓红被评为第二届“宁夏好人”。
45岁的李晓红平静地说:“我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埋怨委屈,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孝老爱亲、敬业奉献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