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没有新闻可写怎么办
滨州黄河河务局刘策源
我们从事新闻工作,有些时候,有些阶段,常常要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感觉最近新闻点少,感觉没有什么新闻可写了!这实际是一个普遍的,客观存在的,常常要遇到的问题,真正达到“感觉每天的新闻写都写不完”的境界,还是少的。
那么,我们一旦遇到这样一个情况怎么办,本文拟定“四个问一问”,权作探讨,以就教于各大方之家。
第一问:是先要问一问,自己的工作责任心强不强。
谈到工作责任心,并不是上思想政治课,如果说我们的岗位职责中有新闻宣传信息这项工作,就是说我们工作职责就是新闻宣传,那就要想方设法地完成好。完成了岗位职责,就做到了“守土有责”。新闻宣传这块阵地的第一坚守者就是新闻工作者,完成了任务,就是尽到了工作责任心,就是完成了工作任务和使命。
具体到我们宣传信息工作,怎样才算我们尽到责任心了,没有秘诀,就是下功夫,就是下功夫学习、下功夫写稿。宣传工作不容易干,外人看新闻人拿个相机,跟着领导,跑前跑后,挺风光,可是他们看不到,我们起早贪黑写稿子。为了一篇稿子的标题、导语、结构、逻辑,我们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还要上水平,上档次,哪怕一篇小稿,也要反复修改,如果不下功夫的稿子,只有两种结果:一是直接不被采用,二是发出来自己看着也不顺劲。因此说,做新闻工作,就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正是有了这番辛苦,这番酝酿,稿子发表出来才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来自编辑的采用、肯定和鼓励。感觉最幸福的是自己的稿子变成了“铅字”,一一印在报纸上和网络上,自己那份满足和兴奋,无以言表。
“责任心”,就是决心、恒心和细心,就是要有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也要有持之以恒,全神贯注的恒心,还要有留心观察的细心。一个新闻人总是感觉每天的新闻总也写不完,那我们的业务能力就炉火纯青了。
第二问:是问一问,自己的新闻感强不强。
新闻感就是一个新闻人的眼力。通俗一点讲,就是在周围的人看来很平常、很平凡的事情,但新闻人能够敏锐的抓住,并在瞬间发现这个事情的新闻点。就是自己的眼界高,能看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这就是新闻感。就是要始终在关注着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始终在密切注视着热点工作的动向,一旦感觉有新闻价值,有新闻点,就非常敏锐地抓住,把它写下来。一个新闻人其新闻感的培养,是长期的专业素质训练养成的,还要多掌握上级精神,媒体报道重点,是否符合当今的宣传主题和形势等等。
一要有敏锐的眼力。老地方也能看到新东西,发现新线索,总结新经验,就可以有新闻。二要有大局观念,我们记者、通讯员、秘书工作都是“无冕之王”,通俗地讲就是“关上屋门当领导”,放眼整体,胸怀全局。三要拓展视野,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
在如何站位全局,拥有大局意识这方面的培养上面,要做到以下几个必须:一个是关注国家新闻,收看新闻联播,及时了解国家发展大势,保证自己的观念紧跟形势发展,不落伍于时代。第二个是要经常浏览水利报网、黄河报网、山东黄河网,及时了解水利发展形势和动向,才容易发现自己单位与大形势的联系点。第三个是要参加单位重要的会议。我们参加会议,主要是了解单位的重点工作,管理措施,以及发展方向等。第四个是注意学习经典的理论著作,如马列著作、“毛选”、“邓选”等经典理论家的著作,近的如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公报等。理论方面的修养是长期的功力,不是一日之功,但是坚持注意看一点,会有帮助,尤其在行文上、在逻辑上、在理论高度上会有很大益处。可以使人从理论上有高度、有境界,做到“身为平凡,心比天高”。
第三问:是问一问,自己的新闻触角有没有问题。
“触角”就是怎样采写新闻。要思考最适合我们的新闻采写形式。就是说,目前已经证明是成功的新闻采写方式,就是我们所要时常把握的“新闻触角”。如果说我们一些成功的通讯稿,在文采、结构、语言、标题等方面都非常好,那么这样的采访方式,就是我们当前最为适合的采访方式。方法问题很重要,没有这个方法,就没法实现有效果的新闻信访活动,也就不可能写出更多、更好的通讯稿来。
因此说,我们要问一问自己,采写的方法有没有问题,有什么问题,谁的方法好,我们就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如果说我们的方法可行,那么就该发扬下去。比如说,现在开始的“默默奉献黄河人”、“细微之处看防汛”等系列报道活动”,都可以关注这个栏目,都可以写稿、发稿。关注身边的坚守岗位、积极工作,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黄河人。我们新闻人要关注到他们,拿起相机或者手机,拍下他们工作的过程和场景,甚至可以是大大的人像特写,去表现他们,展示他们,鼓舞他们。我们的新闻稿,时常有表现一线职工整修工程,除草护堤,维护工程面貌,满身草屑,满脸的汗水,我们的镜头就是要表现一线职工,表现他们艰苦的工作过程,他们那种高度的工作责任感,都体现在他们工作的身影当中,没有豪言壮语,就是认真完成工作。宣传工作就是要表现他们,我们宣传工作就是一个导向,一个引领,一个弘扬主旋律,引领正能量的过程,也是宣传工作的价值所在。不要认为只是一篇小稿,实际一线职工在市局、省局网络上看到自己埋头工作的图片,对他、对周围都是一个鼓舞,宣传工作就是传播正能量。
第四问:是问一问,是否离开了自己的采访优势。我们写稿、新闻采访的第一优势是黄河。我们一定要瞄准黄河,做黄河的事、说黄河的话,说话做事紧扣黄河做文章。开发我们黄河内部各个方面的新闻点,做新闻人就是要常常思考,沉浸在新闻的思考的氛围里。所以做新闻工作难就难在这里。老新闻人也都有体会,想采写一个事情,或者想一个采写角度,那真是要动脑筋的创作。作为“创作”,包括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工艺设计、音乐舞蹈曲艺,其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憋”的过程,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过程,也是一个十分焦灼的、折磨的过程。就不说那些小说家,时常要跟着自己塑造的主人公或者气愤、或者欢笑、或者悲伤,长时间地沉浸在自己所悉心营造的艺术场景中。
中外这样的故事很多,写《我的祖国》的词作者,乔羽,文化部专门找他要他随《上甘岭》摄制组到江浙地区拍外景,他就跟着,想自己的歌词,一个多月后,拍摄任务基本结束,他这里歌词还没有动静。导演找他,他就灵光一闪,面临长江娓娓道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一气写成了。是一气写成的吗,肯定不是。乔羽后来就谈体会,前面有一个月的冥思苦想、折磨、反复、推敲的过程,现在很少有这样美好的歌词了。艺术创作和新闻的采写、材料布局一样,都是不容易的。就说要创作一幅书法作品,写什么、多大尺幅、什么字体、多大字,作品主题、表现风格,画面构图,起落位置,落款印章,整体效果统一,装裱样式、纸张大小颜色,都具备了,最后才成为一幅艺术作品。我们写稿子是一样,“文章”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写“文章”,是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很美好的事情,我们从事这个工作也是一件十分美好的工作。中国古人修身修为讲求“三立”:立言立行立德,其中立言,就是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