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的黄河初心

  • 发布时间:2019-09-24 09:17:38
  • 来源:

七十年,是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的时间;七十年,是一段黄河大堤,从无到有再到牢不可摧的时间;七十年,也是一家三代黄河人艰苦奋斗守护黄河逐渐过上好日子的时间;七十年,记忆也流成了一条河,里面有祖辈、父母、我、儿子、还有黄河。

爷爷是位“老黄河”。离休后,舍不得离开那段他曾经用脚丈量过的大堤。于是就骑着自行车巡大堤,我是他最小的孙女,也是他最爱的“乘客”。爷爷累了骑不动了就会找棵大树停下车子给我喝点水,然后找个小树枝在土地上写“黄河”二字,这就是我最早认识的两个字,黄河也从此印在了我的心里。

听爷爷讲黄河故事是件最幸福的事。爷爷是位老党员,参加过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他来到了黄河岸边、东平湖畔,成了一名黄河段段长。他参加工程建设、防洪救灾,那些日子没有白天与黑夜,到了夜晚大堤上是灯火通明,大伙没黑没夜的加班加点,力争缩短工期节省耗资,保质保量的完成国家防洪工程。当洪水来临时黄河职工和群众们齐心协力奋力救灾,没有了一日三餐,没有了病痛,没有了一家老小,心心念念的都是抵御洪水,保证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这是爷爷的初心,虽然没华丽的词句,但是有的却是爷爷始终如一的行动。爷爷说:“黄河是一条地上悬河,当她安静时她能灌溉四方养育四方儿女,当她怒吼时她会毫无情面的把我们吞没”。当时的我无法理解啥叫悬河,只知道她与其它的河不一样。

爷爷的多半辈子都在黄河边大堤上,用他那微薄的工资养育着一家七口人,奶奶常把他那几十块钱的工资挂在嘴边,用调侃的语调说:“一个月就这么几十块钱,我和孩子们没被饿死真是个奇迹”。爷爷总是笑而不语。

1990年的初秋我亲爱的爷爷走完了他的一生,爷爷走时对爸妈说:“一辈子没给你们留下什么,只是希望爸爸妈妈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站好岗,守好黄河”。家里的书桌上还有爷爷日常写的毛笔字《渡黄河》: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爸爸妈妈也在黄河上工作,他们虽在不同的岗位,但做着同一件事——保护母亲河。爸爸妈妈沿着爷爷的脚印继续行走在黄河上,带着爷爷的初心,带着爷爷的心愿,带着爷爷的理想与信念。

2000年,19岁的我如愿来到了黄河岗位上,世纪的跨跃,我有幸在这个时期深入接触到了母亲河,初来岗位的我和同事们在一线工作,工程测量,铺工放线、测量记录、米格纸绘图、工程量计算等等,白天测量放线,晚上加班数着米格绘图。防洪工程一但开工没有周末与节假日,年轻的大姑娘、小伙子们脑子里只有测量、制图和工程量,大家一年四季穿着工装,因为口袋多,可以放计算器,橡皮、铅笔和记录本。只记得一个工地的前期铺工放线下来,我穿坏了20多双袜子,2双球鞋,每天嘴里都是沙子,眉毛是灰色的,皮肤是黝黑的,工地环境差没有洗澡间、没有镜子而当时我们并没有感觉到不方便,我也一样。我一直认为我是带着爷爷和爸妈的初心来到一线工作的,是爷爷从小给我种下了这棵小种子,它无形中在我心中生了根,发了芽,长了叶。

新的时代开启了—— “数字黄河”。2002年—2005年按黄委要求连续实施了4次调水调沙,我有幸连续参加了四年,在几次的调水调沙中我分别在水情组、工情组工作,24小时两班倒,水情数据报送分析、工程抢险代电计算,黑天白夜的工作,让我仿佛看到了爷爷和爸爸那个年代人们在大堤一线抢险救灾的景象,我真真切切感觉到了时间的紧迫,感觉到了洪水的威力,也坚定了三代人的初心。当我年底抱着沉甸甸的刻有“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奖牌回家时,迎接我的是儿子竖起的大拇指和眼神中闪着的崇敬的光,犹如儿时的我,我知道这颗初心透过爷爷的心,爸妈的肩,我的手,植到了儿子的心里。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们的黄河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黄河岁岁安澜,两岸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想这一切的美好都是黄河人坚守初心,辈辈相传,代代相继的结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Copyright ©2014-2021 水缘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