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声,余音绕梁

  • 发布时间:2018-10-21 21:57:43
  • 来源:

黄河之声,余音绕梁

——“金秋采风”小记

对于黄河,一直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当乘坐大巴车到达采风第一站——滨开局张肖堂险工、张肖堂引黄闸的时候,莫名的自豪,莫名的感慨。悠悠五年时光,这是我工作开始的地方,我自豪我曾经无数次蹋上这块坝头、这座涵闸,熟悉这里的一花一木,当汩汩黄河水从这里涌向滨州的南海、新立河,作为黄河人,我骄傲!我感慨时光荏苒,“美在滨州”的雕塑见证着黄河的变化,“廉政广场”书写着永恒的黄河文化。沿着黄河大堤边走边看,边听边写,迎着和暖的阳光,聆听黄河的声音。

莺啭之声•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不熟悉堤防工程,不知晓控导,终于第一次见到了闻名于世的 “梯子坝”,站在坝头,遥望远处的黄河水,宽广胸怀间荡起骄傲的火花!

“这就是梯子坝险工”,采风团的防汛专家给大家解释。梯子坝险工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当时是为保护下游11公里处的齐东县城而建。该坝为单一的挑水坝,呈“丁”字形,直插河心,意在挑溜北移,因形似架于黄河之上的梯子而得名,被誉为“黄河险工第一坝”。

无论是黄河滨州段的南岸还是北岸,险工控导工程都是黄河工程的“标杆”,在历次工程管理检查中名列前茅,堤防工程的修建对于保护黄河、保护滩内村庄起到了重要作用。秋天的大堤绿树成荫,美化了黄河和黄河工程,实现了黄河下游的千里堤防千里绿色长廊建设。

铿锵之声•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是大水来临时出险的地方”,看着远处的浮桥码头淹没在河底,中心泛起旋涡,想象着当时的洪水猛如洪钟一般激荡,那时的黄河人,日夜奋战在大堤上,查看水位、根石探摸、巡查滩区,几个人的河务段忙忙碌碌。“别看我们人少,但是每个人都是精兵强将”,采访了10个河务段,印象最深的就是黄河人艰苦朴素,不畏艰险,铿锵奋进的精神。

无论是临近退休的“老黄河”,还是刚入职的“新兵小将”,在主汛期扎根“河务段”, 坚守在防汛抢险第一线。9月的秋风有些凉爽,他们在巡查,探摸根石走失情况;他们迎着朝霞奔赴险工控导,观测水情河势。当笔者走近黄河堤防,那岸边的橘黄色救生衣显得格外明亮。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因为责任,他们不屈服。他们用忠诚驻守黄河岸边,他们用黄河号子保卫大河安澜。这个金秋,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天籁之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采风之时,恰巧沿途村庄收获了玉米,种植了小麦,听专家讲解,黄河水作为滨州唯一可靠的客水资源,为滨州地方的农业灌溉及工业用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走进簸箕李引黄闸的启闭机室,职工正在对启闭机进行保养,保障引黄闸正常运行;自动化的启闭装置,24小时的视频监控,引黄供水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新安装的钢架构测流桥,为涵闸供水计量提供了更加完善的设施保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闸区,工程管理水平不断升级。

滨州有14座引黄水闸,为该市370万人民生产生活及500万亩农田灌溉提供了水资源支撑。供水人“抗旱保灌”“两水分供”, 扎扎实实地抓好这两大基础工作不放松,奔涌的黄河水,是为滨州送出的一片诚意,工程绿荫如画,是向沿黄群众递出的一张名片。“黄河之水天上来”,流向了滨州的田间地头,描绘了田野久飘香的愿景。

远望黄河,心清气朗,似乎听见滔滔河水正谱写着动人篇章,动人的歌声传唱四方。黄河母亲用蜿蜒的躯体保护着亿万中华儿女,黄河人怀着赤诚之心奋斗在神州沃土上。我们始终热爱黄河,我们聆听黄河的声音,并将从中获得永远向上的力量!(孙朝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Copyright ©2014-2021 水缘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