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黄路上 不忘初心
——一位治黄工作者的治黄人生
青春是什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青春是什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青春是什么?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青春,从不缺乏“心有猛虎”的仰望星空,更少不了 “细嗅蔷薇”的脚踏实地。每个人的青春不会永驻,但激情燃烧的岁月却会永久地载入历史的长河。
而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位基层治黄工作者的初心故事。
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70多年前,那时故事的主人公还是个稚嫩的少年,他常和小伙伴们到河边玩耍,欢声笑语和哗哗的流水声相互交织,荡漾在每个愉快的日子里,可就是这条见证了他们最烂漫笑容的大河,给他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田路冲没、村舍为虚、哀鸿遍野、触目惊心,从此,他心中便种下了一颗梦——大河温顺安澜,相亲安居乐业。
带着梦想的他于1958年11月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原阳县黄河修防段,从那天起,他就像鱼儿觅到了大海,鸟儿找到了蓝天。
八十多年前,他出生在黄河边,他喝着黄河水,听着黄河谣,度过了贫穷但快乐的童年,也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这条大河一旦暴怒,恣意横流,哀鸿遍野、触目惊心,从此,少年的他便有了一颗初心——大河安澜,安居乐业。
带着梦想,他于1958年11月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原阳黄河修防段,从那天起,他就像鱼儿觅到了大海,鸟儿找到了蓝天,他把全部的热情献给了工作,一步步由副班长到班长,由班长到副队长,1978年升为工程队队长。
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张增年。
也恰恰在这一年,家里发生了剧变。那时他正负责灌浆实验,爱人患上了痢疾,按理说他离家只有十几里路,抽个空就能到家看看。谁知他三个多月、三个多月呀,整整一百天不回一次家,家人捎信催得紧,他只是往家里捎一些消炎药。当他忙完工作带妻子去医院时,竟发现妻子得了白血病已经无法救治,医生说这是长期服用氯霉素造成的,如果尽早就医,痢疾是不难治好的。晴空霹雳击中了这个黝黑壮实的汉子,他的妻子在1979年2月,带着深深的不舍离开了人世。妻子走了,留下六个孩子,最小的才三岁,大女儿又瘫痪,长年卧床不起。精神上的痛苦和生活上的负担并没有把这个硬汉子压倒,他担起了队长、父亲的双重担子。
歌者高声,常于慷慨之时,英雄受命,总在临危之际。
1983年堤防加固,张增年又一次连续奋战三个多月没回家,工程刚一结束双井控导工程又出现了险情。波涛汹涌混浊不堪的河水以千军万马奔腾之势不断向堤坝袭来,迎水面开始大面积坍塌,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危急关头,张增年率抢险队冒雨赶到现场,踏着泥泞搬运石料,扎铅丝笼,抛散石,抢修道路,浑浊的河水不断冲刷着他们的身体,几百名弟兄手挽手筑起血肉人墙,迎着风浪屹然傲立,经过三天三夜苦战,工程终于转危为安,谁料想,由于双腿长期在水中浸泡,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一到阴雨天就双腿酸疼,举步维艰。就在他拖着病痛的双腿刚回到家时,无情的病魔又夺去了他大女儿的生命。张增年一把抓住大女儿的手,大声嘶喊:都是爸,都是爸,爸对不起你们娘俩啊!
有心人,天不负。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打不垮,压不完弯的硬汉。治黄路上,张增年先后获得水利电力部劳模,黄委劳模,黄委二等功,黄委先进生产者,河南省优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大河汤汤,岁月奔流。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张增年一样舍小家为大家的治黄工作者,黄河才得以岁岁安澜,百姓才可以安居乐业。
如今的张增年已经八十多岁了,可是他治黄的脚步一刻没有停歇,每当听说哪有工程或者出了什么险情,他都要骑着三轮车去看看,给年轻人出出主意,想想办法。前段时间我去双井班学习亮点工程的先进案例的时候还在那看见他站在大堤上,背着手,举目远望,虽身躯已没有以前那么挺拔,脊背也没有以前那么笔直,可我似乎觉得,总觉得,有一种味道,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我想到了一首歌:
告别今宵告别今宵
无论新友与故交
明年春来再相邀
青山在 人未老
青山在人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