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先辈为黄河水利建设奉献无悔青春
作者:张鑫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但是黄河在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据历史记载,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的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解放后,国家高度重视对黄河的治理,黄河险情得到有效防治,但由于黄河流经的复杂地形地貌和植被的人为破坏,就水患治理看,黄河依旧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依旧是中国乃至世界都最难治理的河流。黄河治理工作依旧严峻不怠。
悠悠岁月,鉴史唯水!古往今来,治水为先!治水乃安邦兴国之大事。水患不除,民不安宁;变害为利,兴邦富民。多少年来,为根治黄河水患,造福地方人民,先辈的黄河水利工作者在治黄工作中均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治黄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1949年,60余人受黄委指派在东明执行抢险任务,随着险情的逐步控制,大部分人离开了,其中一部分人选择留了下来,在东明黄河河务局扎下了根,兢兢业业这一干就是几十年,他们是:徐连重、李国运、张学贤、李玉亭……,可以说他们是实实在在的功勋。作为他们其中的一员、爷爷经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几十年的黄河水利工作中,我们这辈人其实做的远远不够,仅是拦河修坝、抗洪抢险、治理水患,干了最基本的工作,远没有达到“变害为利,兴邦富民”的目标。相反,是黄河水利系统养活了我们这批人,现在我们的待遇一年比一年高,能过上这么安逸幸福的生活,我很知足!朴实的话语可以说代表了他们那一代人对黄河、对黄河水利系统的的深厚感情,体现对治黄事业无私的奉献精神。
父亲是在1979年东明黄河河务局招工时,进入到黄河水利系统工作已经35年了,他们这代人完成了全县流域内61、3公里的标准化堤防建设工作;现今,堤防工程完整坚固,坝顶、坝面平整,堤坝坡平密实,管理标准齐全,堤防道路路况良好,行道林生长旺盛,环境优美、防护抗洪能力大大增强。他们立足淤背区搞经营;白蜡、栾树、紫叶李等绿化苗木实现了规模化种植,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经济财富。由于现实需要,父亲提前退离了工作岗位,在家赋闲的他这样说过:“如果组织需要,我愿意回到我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去。”正是由于父亲一样的长辈充满了对黄河水利事业热爱,才有了东明黄河河务局今日的成绩。
2013年7月12日,包括我在内的8名退伍兵走出县局二楼会议室结束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时,明略显稚嫩的脸上带着的是对自己即将奔赴岗位的激情向往。作为新一代黄河水利工作者,我们承袭着他们的血脉,更承袭着他们的职责与期望,我们是黄河水利建设的新生力量。“黄河岸上千帆过,百里长堤留我心”,在祖父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深深的懂得:作为黄河水利工作者,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奖励不是财富而是奉献精神的满足。而这奉献正是抗洪抢险时的奋不顾身,是日常工作时的任劳任怨;是“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情怀。参加工作的这几年时间,在我周围不乏这样鲜活的事例和榜样,他们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一曲曲青春奉献之歌。为了防洪工程的安全运行,他们日夜守卫、丝毫不敢懈怠;为了报表的详实准确,他们牺牲多少节假日;为了报告总结的及时上报,他们夜以继日,苦思冥想,写出了多少美丽的华章;为迎接上级检查,下班时间见到的是他们忙碌不堪的身影。有人带病坚持工作,有人父母病重而不能尽孝,有人孩子年幼无暇照顾……正是有了他们无私奉献才开创了近年来河务局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
百里的黄河是我应该激情奉献的青春舞台。这舞台将长久属于我们这些年轻的黄河水利工作者。内心深处不断告诉自己,不能浪费这昙花一现的美好时光。青春不要做天空中的浮云,只在大地留下一时的身影,青春应该像岩石上的劲松,在风雨中刻下成长的年轮。我愿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终极目标在黄河水利建设平凡的岗位上奉献无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