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山乡巨变话农水

  • 发布时间:2016-05-07 09:23:37
  • 来源:

中国水利网站5月6日讯 (通讯员 刘茂林)在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田新兴粮食产业化专业合作社监事长罗昭明是位传奇式农民,仅几年功夫,种粮从1600亩扩展到3700亩,成为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如今,他每天驾驶豪车、开着飞机种田。

4月21日,在合作社基地见到罗昭明。他正在演示遥控飞机喷药灭虫,“一架飞机一小时能喷洒农药60来亩地,相当50几个青壮劳力。”罗昭明脸上写满自豪,合作社现有专业农机操作手26人,装备了耕整机、全自动水稻发芽器、高速乘坐式插秧机、植保无人飞机、收割机、运输装载机、粮食烘干机等系列机械,生产作业全程机械化。

罗昭明早年搞过运输、承包山林,是当地的“大款”。2010年,他突然放弃正红火的生意回乡当起了农民,“当时,亲戚朋友们都说我脑子进水。”罗昭明说。这一年,他从群众手里流转土地1600多亩,种植有机水稻和生态农业,“效益不错,但成本太高,人也辛苦。”

富田是个山区小镇,土地高低不平,小田多、大田少,沟渠少、水不畅,许多地方还依赖传统耕作,粮食产量也低。罗昭明介绍,2010年,由于我们对形势估计不足,“双抢”时组织劳力不够,后来又请不到劳力,一些稻子都烂在田里,一些田块缺水插不上二晚,“看着这些撂荒的土地,心里的痛楚难以言表!”

公开评选、竞争立项,2010年青原区第一个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落在富田镇。该区坚持“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治水思路,整合水务、农业等涉农资金3850万元,改造渠道340多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11万亩,“望天丘”变成了高产田。

“旱能灌、涝能排、机械能下田”的高标准农田,为该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2012年,罗昭明瞅准机会流转土地2000多亩,总达3700亩,投资380万元购置育秧、机插、药械、收割、烘干等“高大上”机械,“鸟枪换大炮”。“大型机械耕作,效果不一样,轰隆隆一大片,几千亩农田十天半月就完成了,这几年我们没让一分地撂荒。”罗昭明说,“关键解决了请人雇工问题,节省了生产成本。”

2012年在袁隆平科研团队的指导下,罗昭明试种嘉育99等新品种,平均亩产达900斤,粮食生产大获丰收,总产量达3300吨,实现总收入850多万元。2014年,他拉长现代农业链,创建江西天鹰兄弟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大力推广植保无人飞机,兼顾周边种粮大户打药除虫,“让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置身于一望无垠的绿海碧波中,风儿吹来,芬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眼前,绿油油的禾苗长势喜人,让罗昭明坚定初心,对未来也信心满满:“有了小农水的支撑,我们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底气更足,步子迈得更大更踏实,更有信心做大有机农业、做强生态农业、做活休闲农业、做靓观光农业,让梦想成真。”

采访回来的路上,车窗外“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的田园风光绵延不绝,处处呈现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据介绍,该区近5年累计投入资金2.43亿元,整治渠道1860公里,建成高标准农田10.66万亩,年均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096吨,受益群众达到15.2万人。

小农水建设改变了青原山区,传统农业正成为朝阳产业,该区已有越来越多群众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走上致富路,2015年该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破万元大关,达10366元。如今,小农水真正成了该区的“富民水”。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5月6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Copyright ©2014-2021 水缘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