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结合湖南水保护佑绿水青山
山头披绿、溪河清澈,2013年的麻阳苗族自治县被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冬日暖阳下,连片平整的梯田层层叠叠向山脚荡漾,蜿蜒伸展的排水沟缠绕山间,山脚下还有新修葺的蓄水池泛着点点波光……
在一个个水土流失治理区,曾经的黄土裸露、沟壑纵横景象正呈现出绿水青山的秀美画卷。2013年的麻阳苗族自治县被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2015年11月,新宁县又跨入了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的行列。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下,湖南省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认真做好水土流失工作,省水利厅水保处创新提出了“治理一条流域,修复一片生态,培育一种产业,拉动一线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理念。坚持水土保持工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强调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首先是生态工程,项目从前期的规划、可研、设计开始,就贯彻生态理念,注重林草植被工程建设。
同时,也与保障饮水安全、控制面源污染、改善人居条件等相结合,配合进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的治理模式、投入机制,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此外,还严格按章办事,严格执行“六制”,各地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财务报账制、项目公示制、建后管护制,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十二五”以来,全省各类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29.25平方公里。新增耕地面积1.64万公顷,水保林1.92万公顷,经果林1.06万公顷,种草0.02万公顷,封禁治理12.13万公顷,面源污染2.52万公顷,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38万处。治理项目区内生态环境明显得到好转,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此外,民间资本也参与到水土保持建设中来,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有2.24万户民间资本参与,投入资金达1.79亿元,成为国家水土流失治理投入的重要补充,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有生力量。
通过加大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力度,开展国家水土重点保持工程、石漠化治理等系列工作,湖南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好转。根据湖南省第三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7357.47平方公里,较1999年进行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时减少3035.5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状况较上世纪90年代末期有所好转,体现出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小、水土流失强度相对降低、土壤流失量逐步减少的总体趋势。
此外,监督管理的逐步规范也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通过划分和明确了省、市、县三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全面落实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分级责任制度,坚持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从源头上控制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以来,全省共立案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1000多起,省本级共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877件,验收生产建设项目88个,征收水土流失补偿费约6亿多元,其中,省本级达到了1.3亿元。
水土保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水土保持工作责任重大,任重道远。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段炼中表示,将积极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谱写“美丽湖南”建设新篇章。(时刻新闻记者刘娜 通讯员 王睿 左双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