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北仑创新河湖管护体制机制
走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沿山大河河边,河道干净整洁,两岸芳草萋萋。来此散步的村民都感慨,整治后水清了,周边环境好了“幸福指数嗖嗖往上蹿”。
河道面貌大幅改观,这样山青水秀的场景如今在北仑很常见,这与该区在河湖管护上的创新关系密切。年初,该区被国家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市、区),成为了宁波市唯一入选县(市、区)。以创新试点工作为契机,该区积极探索北仑治水新模式,辖区各类河道逐步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的靓丽蜕变。日前,北仑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工作又“喜获”国家水利部批示,作为成功经验向各地推广。
正本清源系统治水
北仑水系自成一体,全流域都在辖区境内,上游淌在农村,下游贯通城区,哪个环节疏忽都不行。
河湖管护,需“城乡一盘棋”。2012年,我区在省内率先成立县级河道管理专职机构——区河道管理处,负责全区涉河事务的综合牵头协调、监督管理等职能。同时,各个乡镇街道设置了河道管理所,下放河道管理权限,并把河道保洁工作纳入街道年度考核,构建起河道的长效管理机制。
据悉,目前全区已建立起38支河道保洁队伍,每日动态保洁时间不少于8小时,实现辖区内535条,635km的河道保洁全覆盖,基本实现河面无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河中无障碍物、河边无畜禽养殖。
截至11月份,今年两级河道管理机构在检查中已经发现河道管理各类问题271处,均反馈到所在的街道、乡镇,并派专人紧盯整改落实。
今年初以来,结合“五水共治”工作,该区又积极探索河道管理机构与“河长制”融合,推出一河三“长”,其中实行的河段长制,进一步细化河道管理,沿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实施“门前包干”,河道管护逐步走向监管网格化、巡查常态化、处置规范化。
污染在水中,问题在岸上。该区将全区147个行政村全部纳入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范围,其中三分之一统一截污纳管,其余农村生活污水就地收集处理,同时实施畜禽养殖专项整治,全区仅剩的3个养殖场落实了“一场一策”生态治理提升,并全部通过生态化治理验收。目前,北仑河道已基本消除垃圾河、黑河和臭河。
探索生态治水新模式
泰山路南河位于泰山路与中河路交界处,河道水体交换不足,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前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等,河水富营养化严重,部分水域常年会爆发蓝绿藻。然而这样的景象现在再也看不见了,如今的泰山河南河水域水体透明度在1.5米以上,水体清澈,水草碧荫。
河湖管护,离不开科技支撑。在实践中,该区积极创新,探索生态治水新模式。今年年初,该区投入457.7万元将中河3条支河定向河、泰山路南河、岩西连河作为试点河道,首次尝试水生生态系统重构为核心的河道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工程,城中河道水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流水不腐。水体流动性差,很容易导致部分河道发黑发臭,对此,该区借“外力”巧用再生水,让河水“动起来”,以形成良好的水循环。我区对水质较差的中小河道率先尝试“生态补水”,通过铺设专用管道,引再生水入河。目前,嵩山路景观河已被列入该区内河整治生态补水试点,所补水源来自岩东排水有限公司再生水厂,每天补水量为5千至1万立方米,已建好断头河换水泵站5座。
除了利用再生水给内河补水,有关部门还通过在岩泰水系、小浃江水系等主要水系放养鱼苗,维护水体生态平衡;实行“人工生态浮岛技术”,以小浃江、东泰河、中河为主,利用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消化、分解水中污染物,实现“富营养水体”生态治理,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据统计,目前该区已人工种植“水深植物”8.5万平方米。
(北仑区水利局龚雯雯索向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