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当年全民族抗战的记忆

  • 发布时间:2014-09-05 08:21:01
  • 来源:

打捞当年全民族抗战的记忆

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记者走进绵阳市三台县,探访了当年东北大学师生修建的人防工程遗址和刘营抗战藏机洞,重温了抗日战争那一段交织着血与火、屈辱与抗争、沉沦与奋进的激情岁月。

牛头山防空洞,庇护内迁三台的东北大学

夕阳西下,赶往三台杜甫草堂公园采访时,三台中学的老校友谢勇,特地领着记者登上石梯,来到了嵌在牛头山山凹里,由当时国立东北大学组织修建的防空洞前。在洞口,不时有游人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牌子前拍照留念,旁边的亭子里有老人在哼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三台县人防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夏天,他们已向上级部门报告,计划对牛头山防空洞进行保护性开发。

1938年3月,从绵阳到三台的公路上,一群背包挑担的青年学生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东北大学的师生从川陕公路经绵阳转道潼绵路,举校迁来三台,借得杜甫草堂寺一部分房屋及军阀田颂尧军部旧址(现三台中学一角),于当年四月全面复课。

东北大学于1923年4月创建于沈阳,“九·一八”事变后,师生避难北平复课。1937年3月在西安建立东北大学工学院,5月改称国立东北大学。1938年春至1946年秋,因敌机窜扰,潼关戒严,东北大学内迁三台。在三台期间,东北大学广大师生,通过一系列文化宣传活动,使三台成为了抗日救国的前沿阵地,不少学生参加远征军,出川抗日。在三台人民的眼里,内迁三台的东北大学,在流亡中克服重重困难和各种压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青年。

1938年初夏,东北大学选址三台县城牛头山腰,修建防空洞。三个月后,防空洞建成,洞室长约700米、宽约3米,高约2米,一次可容上千人,洞内还建有指挥作战室、贮藏室等。1940年7月10日上午11时,三台拉响了空袭警报,日军27架轰炸机,空袭三台。东北大学的1000余名师生员工及家属、县城居民,在日寇空袭前藏进了防空洞,幸免于难。事后统计,日机此次共向三台县城投掷91枚炸弹、4枚燃烧弹,致264死伤,500余所建筑物被毁。

刘营藏机洞,铭记川人抗战历史

采访车驶上绵三公路,来到如今的刘营镇机坪村,穿过良田、堰塘、竹林,一个圆形飞机防空洞映入眼帘。“这个藏机洞约20米深,抗战时期的飞机小,又是单螺旋桨飞机,所以就将防空洞设计成了一大一小两个半圆形的石窟组合。”当地68岁村民陈国金说,当时的刘营,有一个很大的飞机场,但历经70多年月岁变迁,取而代之的是眼前的庄稼地,唯有飞机防空洞,仍保存相对完好。

在陈国金的指引下,记者看到,12个飞机防空洞全部依山而建,每个洞之间距离不等,最近20-30米,最远的达500米以上,这些防空洞除了两个依稀可见外,其余的均被农房及树林和杂草遮挡。

据三台文管所和档案局资料记载,1937年,国民政府当局在刘营镇石鼓坝(今机坪村)建起一个长1200米、宽320米,总面积37.4万平方米的飞机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由于日军曾两度轰炸三台,机场存放飞机很不安全,1941年,在刘营开始修建飞机防空洞。

陈国金告诉记者,因为防空洞是三台抗战的历史见证,故将村名更名为机坪村。但由于这些防空洞存在时间久远及2008年的特大地震,个别防空洞有些受损。

(绵阳日报记者 田明霞 李晓平 文/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Copyright ©2014-2021 水缘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