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号作品】王金莲:故园水利情(《我的水利情缘》作品展)

  • 发布时间:2016-10-09 09:25:47
  • 来源:

故园水利情

王金莲

故园在北方的一个普通村子,三面环水,东西二塘,各占地二三十亩,村北一条大河连接东西二塘将小村环抱怀中。虽不是江南水乡,但河渠、水井、水塘常年水满。小时候的故事大多与水有关。夏天,游泳、逮鱼摸虾,冬天,水塘变成大游戏场,溜冰、抽尜尜,早晨上学,猴子捞月一样排成排,趴在井沿上摘冰溜子,吃一口,赛过冰棍。

小孩参与的农活也像玩游戏。夏天防涝是农田最要紧的活,台田上的庄稼像种在一条条小河沿上,地头是排水渠。庄稼被淹时,全家总动员,在地头打起坝子,一人一条小河,大人用大盆,小孩用小盆,向外刮水。四岁的弟弟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小河舀干了却没有鱼。

每天早晨放鸭子,跟在鸭子屁股后面捡鸭蛋是我们姐弟最喜欢干的活,性急的鸭子会把蛋生在路上,炫耀似的嘎嘎叫两声,然后,头也不回的跑去撵大部队。大多数鸭子生蛋在水边,抓在手里还热乎乎的。绿草、浅水,小树林漏下的点点阳光,还有泥洼里的小脚窝,就这么生动地长在了记忆里。

考上大学后,我们姐弟三人被各自的理想牵到了不同的城市,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变成了故园。虽然离家多年,却一刻也没停止对它的关注。村东、村西白花花的盐碱地被改造成良田,冬闲时,老舅组织每家出一个劳力挖水渠,三条纵横连通的水渠引来黄河水,又在地里挑沟排碱,土地终于有了好收成。再后来,上游河道淤积,黄河水可用不可靠,各家各户按地亩数筹资打机井,井深从二十米打到了七十米,供水与需水仍有很大的缺口。

2000年,水利局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家乡的土地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了田间灌水量,同时,采用节水抗旱栽培措施,如深耕深松、选用抗旱品种、增施有机肥、覆盖保墒等。薄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措施,降低用水量20%,土壤活性增加提高了作物产量30%,农民越来越多的体会到了水利在科学种田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业二十年,也深刻理解了农民对便利水利条件的期盼。

2011年临清市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以来,使全市的水利条件有了质的飞跃,项目涉及8个镇、街道,工程以其省力、省水、省心、省时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今年开春回家,正遇上自己在地里浇水的老舅,老舅七十,身子骨依然硬朗,说话还是高门大嗓,“这是浇第二遍了,刷卡就出水,这活我自己就能干,再也不用耽误你哥上班了。”“还省钱呢,以前一亩地得30块柴油钱,现在不到15,全村得省多少钱?”邻居大嫂子乐呵呵地接过话茬。在今年春灌保苗中,由于灌排通畅,管护到位,农田全部及时浇上了返青水。很高兴,水利依然能为我的家乡----“大蒜之乡”保驾护航。

为了彻底治理家乡的涝灾,2013年实施全市中小河道治理工程,迁占工程量达到3万m2。我和科长负责迁占,迁占工作的难处在于:如何让老百姓自觉拆除河道确权范围内的违章建筑。戴湾窑厂桥头一家老两口无儿无女,桥头搭建的简陋小屋就是家。列入拆迁范围后,我们颇费脑筋,直接拆迁会让风烛残年的老人无家可归,不拆迁,工程无法进行。于是,我们出面,一次次与工商部门协调,为老人办下营业执照,在附近租赁了一处门面,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河道施工时,老人在门前的树荫下放了张小桌,几个马扎,工地转累了,歇歇,渴了,有热茶,那块专门为我们准备的雪白的手巾,总让我们一遍遍回味辛苦后的甘甜。“换位思考可以解决拆迁难题”,我是这样总结迁占工作的。

上班二十年,曾有过三任科长,他们都是水利战线的普通人,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也被我和以后的后辈水利人揣摩、效仿,并不断丰富和翻新。至今记得老科长曾说过一句话:“咱一没有土地,不能养活天下人,二不会经商,创造财富,三不会扛枪,保家卫国,咱就是个水利战线的公务员,不为老百姓干点事,自己心理这关就过不去。”

这也是水利战线上如我一样的普通劳动者的共同心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Copyright ©2014-2021 水缘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