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塬“烤”验

  • 发布时间:2016-09-03 10:22:31
  • 来源:

□记者 孟砚岷

坚挺的玉米秸杆迎风摆舞,沉甸甸的葵花头籽粒饱满,看着绿油油的庄稼地丰收在望,五干渠509斗长马老汉激动的话里透着喜悦:“今年的收成终于保住了”。

2016年8月31日22点05分,随着红五泵站五号机组拉闸停机,持续95天的韦州扬黄灌区夏秋灌工作宣告结束。26个泵站机电运行和水工人员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42岁的站长苏俊礼说:“最难熬的日子抗过来了”。

大旱迎“大考”

位于同心县韦州镇的宁夏红寺堡扬水管理处红五泵站,担负宁夏中部干旱带及宁南扶贫区17万亩扬黄灌区和15万群众的农业灌溉及高效节水补灌、人畜饮水、生态用水等供水任务,是管理处灌溉任务最重,供用水矛盾最突出的“前沿阵地”。

从6月20日开始,红五泵站调度室成了临时“会客厅”,前来要水的镇村干部和各支渠斗长络绎不绝,诉苦、抬扛、吵架、争论,让不到40平米的房间嘈杂不堪。

“叶子都卷了,咋还不给加水!”“地里快焦了,人心也要焦了!”七嘴八舌的言语道出了大家的焦虑和埋怨。

今年入春以来,受超强厄尔尼诺气候影响持续高温,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红寺堡扬水灌区旱情形势严峻,灌区用水需求十分强烈,泵站所辖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和同心县韦州镇、下马关镇提出了增加及调整灌溉用水指标的请求。

按照管理处年初的供水计划,4205万方的水指标仅能满足17万亩的农田灌溉,而灌区实际开发亩数达到了21万亩。高峰期时,企业和农户灌溉争水引发的矛盾增多,给本来紧张的灌溉用水雪上添霜。

而且,建站十年间,机电运行设备的老化,供水能力下降,造成灌溉矛盾日益突出,供水压力越来越大。

保障安全运行和可靠供水的双重“大考”摆在了红五泵站扬水人面前。

淌好“ 生命水”

从3月20日开始,泵站联合乡镇,利用集市、社区、清真寺、学校开展水法宣传,深入田间地头把水情教育讲深、讲透,提前打好抗旱思想预防针。

用水高峰期间,及时召开灌溉例会,掌握灌溉进度,完善灌溉计划,制定科学预案,最大限度降低旱情造成的损失。邀请当地政府领导和村委会就灌区的管理工作进行讨论,并就灌溉情况和管理模式进行通报和建议,取得了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的信任和支持。在当年的冬灌工作中结合开发土地实际,高峰期实行“错峰”用水,在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实现有序灌溉,均衡收益。

推进阳光水务,对供水指标、水量、水费张榜公布,让群众淌上放心水、顺心水。五干渠各斗口全部建立了独立承担灌溉任务的群管组织,大大降低了水费,杜绝了搭车收费的不良现象。

适时举办灌溉管理和节水技术培训班,对灌区群管人员进行培训,组织观摩其他灌区先进的灌溉方法和节水措施取得的良好效益,引导群众节水灌溉。加强和地方政府沟通,利用秋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灌区节水设施改造力度,完善了8万亩的农田渠系配套改造,激光平地亩数达到10万亩,仅太阳山镇去年就完成1.6万亩农田渠系配套。

在下马关镇下塬村红城水高效节水项目区,移动式喷灌机成为“抗旱神器”,4000亩苜蓿完成两轮收割,1000亩土豆长势喜人,亩均耗水120方,亩均产值在5000元以上。韦州镇的富硒小杂粮基地,水浇地谷子仅淌2轮水,亩均耗水220方,亩均产值1800元,被农民称为“懒汉地里长出来的金豆豆”。

奏响“同心曲”

7月8日中午,正在运行的五号机组电机突发故障,面临局部系统停机的危险。险情就是命令,机电技术员巍巍迅即赶到现场,进行设备故障诊断,一个小时紧张抢修后,电机恢复正常运行。凭借过硬的业务技能,为机电设备运行和满负荷灌溉提供了安全保障。

8月2日,宁夏中部干旱带室外最高温达到39℃。和往常一样,渠道养护工苗自卫像往常一样,戴上墨镜,备上水壶、铁锹、草帽“三大件”的标配,和同事沿着四干渠的渠岸,开始,左岸巡,右岸回,查找涵洞有无裂缝、渡槽排架伸缩缝是否渗漏,防护栏杆是否完好。

一个来回6公里的段落至少要花三个小时。

不是54岁的老苗爱赶时髦,而是下午五点时的温度依然有36度,不戴墨镜就会有灼伤眼睛的危险。

站上考虑到他有心脏病和年纪大的实际,本来想给他分配比较少的管护线路,可老苗谢绝了组织好意,诚恳地说:“我们老职工尽管身体精力不如以前,但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混日子,仍要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泵站水工一班长张建新上水以来,没有回过一次家。作为配水员,他大部分时间奔波在灌区渠道和农户家里,指导灌溉,化解矛盾。还要负责四干渠20公里渠道,10座输水渡槽,9座水工建筑物的巡查工作。

两个月来,本来瘦小的他整整瘦了10来斤。红星村支书苏厚成心疼地说:“小张太辛苦了,真是磨破了嘴皮子,跑烂了脚板子”。

这是一支艰苦创业、硕果累累的集体。10年来,红五泵站先后荣获宁夏水利厅政风行风先进基层站所、先进基层党支部、吴忠市级文明单位、同心县级文明单位、管理处“双文明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安全优胜单位”等多项荣誉。

大旱面前,以13名党员为主的团队,展现了甘于平淡、乐于奉献的新风采。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9月1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Copyright ©2014-2021 水缘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