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50万亩灌区土地的期盼
10月25日夜,山东梁山陈垓引黄闸除险加固工地灯火通明,参建人员正在紧张地绑扎钢筋、支立浇筑模板、巡视工程质量和安全。他们知道,自己的每一份付出,都是为了保质保量按期竣工引水,以为陈垓引黄灌区50万亩土地提供丰产丰收的保障。
陈垓引黄闸始建于1959年,1977年改建,设计引水流量30立方米每秒,控制灌溉面积50万亩,占梁山县耕地面积的60.83%,支撑着梁山县农业生产的“半壁江山”。
由于涵闸除险加固工程的意义非同寻常,本次的参建队伍,无论是工地负责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后勤人员还是施工人员,都经过严格筛选,择优上岗,并且从进入工地的第一天起,便打出了“抢抓进度、确保质量”、“强化现场管理,争创优质工程”的横幅——这不仅仅是标语口号,更是该项目的自我要求。
然而开工之初,工地便遭遇棘手问题。经过几天的紧张辛劳,施工人员采取机械挖、运土和人工排土袋相结合的方法,在引黄渠中筑起围堰,做好了施工准备,不料此时却接到了当地政府的引水申请,以为灌区土地提供良好的种麦墒情。经过研究,项目部做出了“优先服务农业生产、不误工程建设工期”的双重决定,自我加压,掘开围堰,使老涵闸在改建之前再一次发挥“余热”,紧急引黄供水8天,及时解除了灌区土地的干旱之围,同时滋润了灌区群众焦灼的心田。
工期不能拖延,失去的时间只能在加快进度中弥补。于是,工地架起了强光照明灯,参建人员加班加点,重筑围堰、清除淤泥、开挖黄河大堤、拆除浆砌石、拆除闸门……一个个施工项目争先恐后、你追我赶。
难题还是接踵而至。由于施工场面小,工地只有一条进出道路,拆除、运输、排水等交叉进行,为减少相互影响,现场管理人员分工负责,跟踪盯守、指挥,全力保证施工秩序。原来建闸时,闸室四周均填筑了半米多厚的灰土,以保证闸室安全稳固,经过岁月更叠和化学反应,灰土钙化板结,形成一圈异常坚硬的“防护罩”,挖掘机对此也无能为力,不得已,只好动用爆破锤,蚂蚁啃骨头般的步步推进。开挖闸室地基时,现场出现渗水,导致施工受阻,建设人员根据地质状况,在35米长的施工段内布设了2趟共40个井点,并先后在地基四周打25米的深井7眼,利用4000千瓦电机24小时降排水,同时还调用一台50千瓦发电机组备用,从而保证了降排水不间断进行,为持续施工创造了条件。
陈垓引黄闸除险加固工程于8月23日下达开工令,截至10月27日共完成开挖、回填、围堰等各类土方4.5万立方米,清淤4300立方米,拆除砌石1360立方米,混凝土420立方米等。这些数字无一不凝聚着参建人员的努力和汗水。作为工地负责人,杨自龙带头住在工地,现场协调解决施工难题,连儿子结婚的大事也退居其次,亲家见面实在不能推却了,他也只是陪着吃过午饭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工地;国庆长假期间,他一天不落地靠在现场,10月4日那晚硬是在寒风里一直盯到零晨4点多,而施工人员却说:“他晚上盯工地的时候多了去了。”进入工地以来,现场管理人员李玉文、焦义道基本没有回过家,当问起老人的近况时,焦义道忽然猛醒似的说:“我还真得回去一趟了,老父亲的药该吃完了,我得给他买些送回去。”李长江是工地驾驶员,同时还承担起着买菜帮厨、后勤供应、制作工地标牌、购买零星材料等工作,一个人顶几个人用,整天忙得脚不沾地。进行清淤测量时,施工员刘成新站在没膝的泥水中扶尺子,脸上手上泥点斑斑,半截T恤和整个长裤上糊了厚厚一层泥浆。9月16日梁山小到中雨,为赶进度,施工人员穿戴着雨衣和安全帽,顶着雨、踏着泥,怀抱水枪坚持清淤,一天也没有耽误……
在采访中得知,陈垓引黄闸除险加固工程要求12月底完工,工地人员都纷纷表示:“有把握按期完成任务!”这不约而同的肯定,岂不是他们对现场管理、既定措施以及自身付出的信心和决心?在灯与影交织的黑夜里,笔者把目光一点一点投向远处,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涵闸改建后的强健与新颜,看到了河水穿闸而过直奔沃野的通达与欢畅,看到了50万亩黄河灌区内的丰收与笑脸……(秦素娟 毕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