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春天,阳谷县引黄灌区渠水荡漾,田间地头引水春灌的机器轰鸣,青青麦苗在河水的滋润中舒展身姿,快乐地返青生长,人们或在田间施肥,或在地头谈笑风生,灌区犹如一幅润染的自然图画风光无限。
这,得益于引黄灌区送来的黄河水。自1988年至2018年,30年风雨霜雪,陶城铺涵闸引黄供水,润泽着曾有“十年九旱”之称的阳谷大地,让这片曾经因干旱贫瘠的土地,在黄河水的滋润中奇迹般地成长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引黄供水 驱赶旱魔
阳谷,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人口90万人,耕地面积100余万亩。这里,地处暖湿带季风气候区,属于干旱大陆性气候,往往是春、夏、秋连旱,甚至是一年四季干旱,有“十年九旱”的说法。
对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来讲,最常见的场面是人们在田间里的广口井上安上水车,或人推,或牛拉,随着哗哗啦啦的提水铁链子声响,细细的水流慢慢地流向田间。井里的水有限,一晌就能汲完,一亩地要浇上半天,甚至一天,人累、井干、牲口乏,这边浇完那边旱!大旱之年,农民们或吃救济粮,或是外出谋生,生活的十分艰难。
据《阳谷县志》,1952年春旱,阳谷小麦亩产只有49公斤。1965年大旱,阳谷小麦亩产只有45公斤,玉米亩产81公斤。197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只有1.95亿公斤,农业总产值不足0.5亿元。
面对年年干旱的困局,1971年,阳谷县经山东黄河河务局批准建设陶城铺虹吸工程,开始了引黄灌溉。当时虹吸总流量2.31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47万亩,虽然不能满足全县农业生产需要,但是引黄供水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阳谷农业的发展基础是黄河。现在阳谷年缺水在2亿立方米以上,80%是农业用水。自从建设了陶城铺引黄灌区,补充这个缺口,主要依靠的就是黄河水。最近几年,阳谷年引黄河水都在1亿方上。” 阳谷县水务部门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在阳谷,黄河水就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1987年,阳谷县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扶持项目建设陶城铺引黄灌区,工程投资7147万元,灌区除了有陶城铺引黄闸之外,还有输沙渠、三级沉沙池、引水渠、南北干渠、765座建筑物。1987年陶城铺黄河引黄闸建成,设计流量50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114万亩。1988年秋,引黄灌区竣工,这一工程使得阳谷农业生产旱涝无虞。
灌区的建设,让阳谷县大地一片欢腾。人们讲:“这下好了。有了闸,有了渠,有了黄河水,再大的旱情也不怕了!”
1988年,陶城铺引黄闸当年完成引水3095万立方米,河水所到之处,灌区处处得湿润,庄稼树木生机盎然。这一年,阳谷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02万亩,总产量达3.07亿公斤,单产实现300余公斤。之后,灌溉面积再次扩大,黄河水犹如一个流动的命脉,滋润着全县土地,给阳谷县人民带来新的生活。
引黄抗旱 书写新华章
如今,走进灌区,眼前一条条交错纵横的渠道横贯东西南北,大渠流淌的是阳谷人们的幸福,流淌的是大旱之年依然大丰收的传奇。
1994年,阳谷春夏大旱,降水量仅为正常年份的48%,特别是5—6月份,降水量仅有5.98毫米,不足正常年份的20%,全县受灾面积95万亩,60万亩春夏播种作物严重受旱,35万亩麦茬地因为严重不能适时播种,3000多眼机井提不出水来,1.6万人、14000头大牲口吃水困难。阳谷县从3月到10月,引黄河水达8700万立方米,粮食实现单产近400公斤。2010年9月中旬到2011年2月上旬,阳谷全县平均降水量为8.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89.7%——阳谷遭遇100年一遇大旱。70多万亩小麦干渴,旱情似火。阳谷县和阳谷黄河河务局及时申请6000万立方米黄河水,陶城铺引黄闸于1月29日提闸放水。2011年,阳谷粮食单产达到462.1公斤,比2009年亩产高出9公斤。司营村村民说:“如果没有黄河水,咱庄稼人一年就没有了收成。黄河水就是咱农民的富裕水、幸福水。”
阳谷县政府办公室一名同志说,有黄河水,阳谷灌区便是丰裕富饶、丰足充实所在。2002年至2015年,阳谷县粮食总产实现“十三连增”,2015年全年粮食实现7.25亿公斤,较1988年增加了4.18亿公斤。 2013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有了水,省着用!”据水务局同志介绍,为提升灌区节水灌溉效能,阳谷县投资进行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努力强化科学管理,大力推广抗旱新技术、新措施,引黄灌区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由“小白龙”、喷灌、微灌、管道输水,减少了水的损失,田间的“小白龙”蜿蜒延伸,甚至长达1000米以上。为了节约水资源,该县还注重搞好引黄灌区的年度清淤,对沉沙池、输沙渠、干渠进行年度清淤治理,累计治理沟渠60条,使全县的灌排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通过实施节水灌溉,陶城铺灌区年可节水7000万立方米以上,不但节省了水资源,也减少了群众的生产投入。
黄河水 流动的丰碑
2018年春节期间,笔者来到处在灌区的老家拜年,开车东行10余公里,但见渠成网、林成行、田成方,公路两旁麦田中苗儿青青,村庄楼房、砖瓦平房错落排列。笔者来到伯父家,之间院里全部修成了水泥地面,五间正房,都是大玻璃窗,屋内一尘不染,内墙用仿瓷涂料处理,平滑光亮,房间摆着冰箱、大彩电、电脑。伯父说,水来了,粮食丰收了,村里人纷纷外出经商、务工,大家都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如今,阳谷县有陶城铺、七级、韩庄三大引黄灌区,3个泵站,干渠长达1000公里,水利建筑物近1000座,年引黄供水能力达1亿多立方米,为阳谷农业粮食丰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小麦、玉米、蔬菜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养殖业也得到了发展。
“盐碱地、涝洼地,以前就是荒地,只能刮碱土淋盐水、晒小盐。地里长不出好庄稼,青黄不接时人都吃不饱。这盐碱涝洼地经过淤改后,满地都是好庄稼,年年都是大丰收!”闫兴鲁村的张连英说,有了灌区,有了黄河水,不但浇灌庄稼方便了,还能利用黄河泥沙把盐碱、涝洼地改良成丰产田。
据阳谷县1964年统计记载,全县有洼地35万亩。这些碱地一般成苗五成左右,重碱地成苗则不足三成。涝洼地、盐碱地成为制约阳谷经济发展、群众致富的重要因素。1988年建设引黄灌区后,人们利用泥浆船在沉沙池抽沙,或着河道中抽取泥沙,或采用引黄落淤的办法改善种植结构和改良土地,淤改地块面积和进度都得到提。截止2015年,全县盐碱地基本上都改良成了高产田,粮食年亩产超过1000公斤,蔬菜大棚更是遍地可见,阳谷已经建成向市区、省城、京城和其他省份供应绿色素菜的基地,素有“十年九旱”之称的阳谷县,实现了旱涝保收,农业经济收入连续增长,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奔腾不息的黄河,用30年的时光,绘就了阳谷一幅波澜壮阔、经济发展的恢宏画卷。历史迈进新时代,阳谷人民和黄河干部职工将从历史的实践与经验中寻求今后发展的智慧与力量,根据十九大对黄河水利工作的要求,加强黄河水利水资源管理,坚守人水和谐理念,强化水资源保护,确保水生态安全,加强节水宣传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美好蓝图提供水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