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与台前治黄事业一起成长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黄河之家”:我的爷爷贾忠田以前是台前河务段的一名普通职工,爷爷半个多世纪里,见证了台前治黄事业的飞速发展。
爷爷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黄河”。爷爷在世的时候,老人家最关心的是黄河,言谈最多的还是黄河。”爷爷是山东阳谷人,先是做了渔船工、煤矿工,然后成了黄河养护工,这一干就是33年。
我小时候,常听爷爷讲述辛勤的黄河人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住的是用竹笆篾建成的临时房屋,冬天难防三九严寒,夏天难御蚊虫叮咬。啃着馒头,就着稀饭、咸菜,风餐露宿,手拉柳枝,肩挑人抬运石块,用钢钎、大锤打眼,火把、马灯照明,抗击洪水的故事。那个年代,清扫、修补、抢险,全部靠人力。特别能吃苦的爷爷,工作时看到哪里有险情,就到搬石头、采石,用扁担、箩筐手提肩挑回来,击碎后铺在浪窝里,用铁铲压平、压实。虽然工作很累,但他和其他同事没抱怨过一句话。
父亲以前是抢险队员,冬天常常冒着严寒,顶着寒风,承受着恶劣环境带来的诸多不便,坚持工作;若是遇到雪天,还要冒着被滑到的危险,不怕苦不怕累,不抱怨不埋怨,爬起来继续坚持工作。冬天去过河边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河边的温度比其他地方低出许多,河边的风更加显得凛冽而刺骨,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日以继日的工作着,忙碌着,而且,天越是冷就要监测的越勤,监测的越细致。他和其他工友日夜轮班,定期检查,紧盯水情变化,并随时上报实时信息,为防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父亲现在是一名堤防养护工,夏日时,父亲基本上每天都是不到五点就得前往黄河大堤,每天下班回家基本上都是晚上七八点了。打草时头上带着帽子,眼睛戴着防风镜,脚上穿着运动鞋,身上穿着长衣长裤,还不是夏天穿的单衣,而是那种厚厚的秋装,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打草机工作时崩出的草根、断枝伤到自己。背上背着打草机,双手扶着操作柄,将道路路肩的杂草、藤蔓清除掉,工作一天下来,有时双手都不由自主地打颤。不论三伏天还是三九天,他都要上路,看到道路哪里有破损,就要及时进行修补;路边水沟哪里有淤塞,就要及时进行清理疏浚;道路警示桩、警示牌损坏了,就要及时更新、扶正;有影响道路畅通的障碍物,就要及时进行清理。父亲的工作并不复杂,每天的工作强度却很大,他和其他养护工人一样,通过每天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是黄河大堤道路的整洁,安全畅通。
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2013年,我大学毕业后,也成为了一名治黄人。如今,爸爸在工作岗位已经有37年,一有机会我两就在一起畅谈,聊聊生活和工作,聊聊治黄巨大的变化,也聊聊爷爷在世的时候对治黄工作的感情,追忆过去,畅想未来。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治黄是永恒的主题”的工作理念始终铭记在爷父孙三代人的心中。(贾传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