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璧山:与水共生 水利事业实现新跨越

  • 发布时间:2016-05-26 18:38:14
  • 来源:

中国水利网站5月26日讯 (通讯员 王炯其)重庆璧山区地处重庆大都市区,幅员面积915平方公里,因境内“山出白石,明润如玉”而得名。全区辖6个街道、9个镇,常住人口73万人。

近年来,璧山区委区政府坚持“与水共生、依水发展”理念,推动水利事业实现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让璧山活力显著提升,境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水生态景观交相辉映,璧南河水利风景区、观音塘湿地公园、秀湖公园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等10多张“国”字号名片花落璧山。

璧山区围绕富民兴区,主打民生水利,大做治水兴水文章,开启了水利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十二五”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2亿余元,实施各类民生水利项目6000余处。水利工程蓄水能力由2010年前的不足1亿立方米提升至1.4亿立方米左右,河流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Ⅲ类,沿河城镇的防洪能力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重要河段达50年一遇,73万城乡居民实现了从“有水喝”向“喝安全放心水”转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禹王杯”水利工作多次被重庆市考评为一等奖。

璧山水资源较为紧缺,人均水资源仅560立方米。为了破解资源性、工程性缺水难题,近几年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完成了重庆大学城引水入璧、三江水库引水入城工程,投资5亿元启动了长江提水璧山供区工程建设,2017年建成后每天可向璧山调引长江水17万立方米,还相继建成三江水库、盐井河水库、柯家桥水库等一大批骨干水库工程,新增工程拦蓄能力4400多万立方米,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投入近10亿元,实施璧南河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同心、金堂等2座中型水库和林家岩、千秋堰等61座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建设,新增节水能力1500万立方米,恢复蓄水能力5000余万立方米,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5.2万亩,惠及群众30余万人。

璧山非常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2010年建成了重庆市首个中水回用工程,将城区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的处理水进行深度处理,形成中水进行循环利用,在核心区域外的建制镇,建成13处中水处理设施,日产中水突破3万吨,中水回用率已达42%。

目前,璧山的生活、城市、工业废水在经过深度技术处理成中水后,被大量用于地面清洁、浇花、洗车、消防、生态、景观等领域。璧山中水利用情况在2015年3月7日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实行播报,另外经济日报、新华社、香港文汇报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以民生为先导开展水利建设。近年来,璧山着力实施了4件水利民生实事工作。采取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近三年解决了21.5万人的饮水问题。在山坪塘整治民生实事中,圆满完成了1561口山坪塘整治任务。完成城镇居民供水“一户一表”改造4万户,新建和改造了45座污水处理厂站,全区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7万吨,城市核心区的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3%以上。

农村水利坚持产业配套,重点围绕蔬菜、苗木、水果、特色食品等农业主导产业,高标准建成以山坪塘、蓄水池、提灌站、节水灌溉、末级渠道为主体的一大批农业配套水利设施,先后在璧北10万亩蔬菜基地、璧南10万亩花卉苗木基地、璧西5万亩葡萄基地等农业主导产业区,配套建设了高效节水灌溉等水利设施,有效改善了产业基地的灌溉条件,实现了农业产业基地“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促进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水利精准扶贫温暖人心,璧山区在正兴镇大面坡村、丁家街道三五村、三合镇二郎村开展水利精准扶贫工作,为这3个村兴建了山坪塘35口,建设库区出行公路12公里,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处,为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水利支撑。区水务部门对农村10户贫困家庭进行了结对帮扶,采取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技术帮扶等措施,让贫困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

璧山区高度注重水生态文明建设,以璧南河治理为突破口,创造了“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中小河流治理模式,在全市乃至全国推广。同时采取“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水、治水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措施,以及实行河段长制,全力治理璧南河,关闭污染企业698家、污染养殖场307个,彻底消除了面源污染,对河流、湖库等水域取消承包养鱼,杜绝人为破坏水质行为。

以璧南河堤防建设为重点,建成亲水性达标河堤120公里,在璧南河城区段及其支流安装一二三级排污管道160余公里,对沿河两岸的生活及工业污水进行全方位截流,经处理后实现达标排放。在璧南河沿岸栽植各种花木20多万株,绿化河岸30余公里,植物种类达到2510种,沿河两岸绿化面积达3万余亩。

通过几年的努力,原来的臭水河,变成了碧波荡漾的生态型河流风景线,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Ⅲ类水质标准,璧山老城区的防洪能力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新城区达到50年一遇,实现了防洪保安。

在此基础上,科学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近几年新建成东岳、大岚、雪山、双凤、安乐、竹林沟等8座城市景观防洪水库,扩建了盐井河、柯家桥等3座水库;高标准建成观音堂国家湿地公园、秀湖国家湿地公园等高规格的水生态湿地工程12处,实施河岸立体绿化美化120余公里。同时建成一批以水街、漫水湾、跌水瀑布为典型代表的水景观工程,共计新增水域面积2500余亩,新增和恢复水网长度30余公里。

目前,璧山城区水面占比已提高到9%,人均水域面积达到9平方米,水网密度接近2.6km/km2,处处彰显“水清、水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文明城市气息,基本实现了“山与水、水与城、城与人”的相依相融。

“十三五”期间,璧山区将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继续实施一批重大水利民生工程,基本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和“海绵城市”示范区。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5月26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Copyright ©2014-2021 水缘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