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古郑国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月22日,陕西省水利厅召开“郑国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安排部署会,标志着“郑国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正式启动。省水利厅副厅长魏小抗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明确了申遗工作的主要任务、机构设置、分工及要求,与会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分别做了表态发言。
郑国渠建于公元前246年,距今已有2262年的历史。陕西关中平原郑国渠与四川成都平原都江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灵渠并称为我国秦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其历史地位可与长城、大运河和坎儿井相比肩。郑国渠的建成,使干旱的关中平原首先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促使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大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华民族走向统一,对两千两百多年来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工程技术之先进、效益之显著,令世人叹为观止。加之它的修建过程又充满戏剧性与传奇色彩,更使其历史意义与作用远远超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之外,浸润及于政治社会层面。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第六代灌溉工程——泾惠渠正在发挥巨大的灌溉效益,造福陕西人民。
会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启动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工作,是贯彻“十八大”精神,深入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弘扬秦水文化,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打造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的客观要求,对促进陕西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郑国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对于我们如何保护利用水文化遗产、推动灌区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尝试,也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
魏小抗要求,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申遗”总目标,细化方案,按任务和时间节点落实责任。要齐心协力,通力合作,通过考古挖掘及研究、实施本体保护等措施,形成丰富、完整的证据链,力争用一到两年时间,取得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遗成功,为郑国渠水利遗产的保护利用、陕西水文化建设、陕西水利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陕西省水文化研究会、省泾惠局、陕西水利博物馆,厅办公室、规计处、水资源处、农水处、宣传中心、直属机关党委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厅机关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