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网站讯 近年来,福建省连城县依托水利资源优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治水方针,重点围绕农村饮水安全、山地水利和节水灌溉等“三大工程”,持续推进民生水利建设,建成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农村水利民生工程项目,有力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
(一)坚持政府主导。连城县连续8年将农村饮水安全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列入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进行督办、催办。县、乡分别成立农村水利工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工作组,形成县、乡、村“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建立水利工程管理长效机制的意见》、《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和管理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措施。编制出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成为福建省首个分级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指挥体系和四级预警响应机制的县。
(二)坚持规划先行。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编制农村水利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工程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推广“集中式供水”方式,采用引水、改水等工程性措施,分类推进、因地制宜解决资源性缺水地区农村饮水问题,通过实施延伸管网工程,以点带面向周边农村辐射,实现集中覆盖供水。对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依托可靠、安全水源,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规划建设联村、联乡集中供水工程;对居住分散、水质不达标的缺水地区,通过以村为单位,采取自流引水、机井等方式,实施联户供水工程;对过去已建成的各类饮水工程项目,采取挖潜、改造等工程性措施,提高工程供水能力,扩大供水有效范围。
(三)坚持夯实基础。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设立17个乡(镇)水利工作站,明确为正股级事业单位,纳入乡(镇)管理,核定事业编制人员27名,并增加农村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水电站大坝安全监管等职能;推动组建村级水利管理协会,建立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执行农村“六大员”管理办法,坚持每年集中开展村级农民水利技术员业务培训,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在推进农村水利建设方面的作用。目前,全县注册登记村级水利管理协会120个,聘请村级农民水利技术员达354名。
(四)坚持保障民生。建立城乡一体化、建管一体化模式,统筹推进三大农村水利民生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方面,编制下发《农村饮水工程技术指南》,按照保障水源、改善水质、保证水量的要求,不断完善工程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罗坊、莲峰、新泉、揭乐、文亨等15个乡(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覆盖面达82.4%。克服“重建轻管”思想,对已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定期进行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水质监测,并实行有偿供水、计量收费,严把供水安全管理关。2007年以来,全县已建成集中式标准化供水工程20处、单村式标准化供水工程25处、简易式联村供水工程3处、简易式单村供水工程101处,推广使用一体化净水器39套,解决217个村9.6万人、20所农村学校1.1万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山地水利工程方面,针对连城山区山坡地多的特点,坚持以蓄为主、蓄引提调相结合,结合喷灌、滴灌、微灌等新技术,科学拦蓄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先后组织实施连城兰花种植基地、成功茶场、富塘茶场等雨水集蓄利用山地水利工程,累计建成截水沟36.5公里、汇流沟28.3公里、蓄水池1350个,发展兰花种植1512亩,葡萄、水蜜桃等果园面积10.1万亩,茶园面积1.3万亩,山地灌溉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节水灌溉工程方面,坚持把灌区节水改造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用水效率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最有效途径,累计投入资金5260万元,实施了大石岩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初级水利化县和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推广双石陂、后洋、龙潭等中小灌区水费计收、工程养护等管理模式,着力打造生态型、现代化和高效型灌区。目前,全县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处,有效灌溉面积达29.4万亩、保证灌溉面积17.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大石岩水库水利风景区被确定为省级水利风景区,水库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实现年增加收入12万元。
(五)坚持试点带动。创新水利建设建管合一工作方法,探索建立大石岩灌区管理新模式,组建成立灌区管理站,健全站长、技术员、管理员、财务和值班人员“五大员”职责;建立日常巡查、集中整修报告制度,专门配备水库及发电、主干及分支渠管理人员13名,每名渠道管水员负责5公里定额巡查任务,确保灌区标准化主干渠26.5公里、支渠34.7公里得到有效管护,实现有效灌溉面积1.1万亩。同时,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带动效应,先后投入资金430万元,实施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兰花大棚喷灌示范工程,通过推广喷灌高效节水措施,发展兰花大棚喷灌种植面积1200亩;利用合作社土地流转资源优势,大力鼓励和扶持兰花专业合作社实施喷灌工程,提高兰花产业生产效率,促进兰花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带动兰农实现人均增收2300元。
(六)坚持多元投入。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融资模式,统筹上级、地方和社会资金,创新农村水利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建立小型水库专职管理工资补助和村级水利管理协会管理经费补助制度;同时,按人均50元的配套补助标准,扶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470万元。2013年,预计全县水利投入建设资金将达2.8亿元,是2011年的2.2倍。去年以来通过积极谋划项目前期工作,争取省、市级冬春水毁及防汛等补助资金320万元,发动乡、村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筹集资金280万元,有效拓宽了融资渠道。
作者: 责编:魏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