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试点小农水调查
6月11日,苍溪已半个月没有下雨,但五龙镇灯照村村支书尹文奎却并没有愁容,村里1200亩水稻也早插播完毕。
让尹文奎安心的,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证》,凭借它,村里的18口山坪塘全部承包、流转出去,每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根据合同,业主必须承担山坪塘管护责任,并优先保证农户生产生活用水。
2010年,四川开始探索小农水工程确权颁证,明确产权人“所有、使用、经营、管理、分配、处置”六权。迄今,成都、巴中、广元等地陆续完成试点,全省累计发放产权证书20万份。近日,《四川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确权登记颁证指导意见(试行)》下发,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并明确将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分离,分别予以确权颁证。
改革大幕即将全面拉开,记者走访巴中、广元等先行试点区,了解试点探索情况。
曾经:权属关系模糊,没人管的小农水“带病工作”
“规划蓄水能力1200方的山坪塘,可能连500方都蓄不到。”三岔村一社村民赵昆明回忆,几年前,村里那些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由于有人用水,无人管水,都是在“带病工作”。
巴中市恩阳区凤舞乡三岔村位于大巴山腹地,多山地形和季风气候决定了这里的农业生产用水主要依靠山坪塘、水池和石河堰。但由于工程权属主体与使用受益主体错位、管理责任无法落实,曾一度导致水利工程效益无法充分发挥。
三岔村有460多亩水田和2000多亩林地,2010年前后,曾有企业看上这里的资源,打算流转水田搞养殖,流转林地种核桃,但是对方考察后得出结论:一社的水利设施破损淤塞严重,不足设计蓄水能力的一半,根本无法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土地产出难以保证稳定。于是,流转一事就这样夭折。
与三岔村一样,地处丘区的苍溪县五龙镇灯照村村长邓仕德也很苦恼:每年春冬农闲,村里的18口山坪塘、15口蓄水池都找不到人清淤、加固。而到了夏季,庄稼喊渴,农户之间抢水的事情时有发生。
“难做哟!”邓仕德介绍,当地山坪塘以3年为周期清淤一次,费用在2000元以上,外加坝体维护,总支出超过3000元。对于农民而言,这属于不小的开支,更何况,这样的开支还“不明不白”。
四川省农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旧有的小农水管护体制已经无法延续下去,“很多地方土地流转了,但是田头水渠、水塘还在村集体名下,可村集体精力、财力又有限,很难管好这些水利工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权属关系模糊造成的。”
试点:办理“身份证”,户建自有、联建共有、集体公有
2012年7月,四川在巴中恩阳区启动小农水确权颁证试点,凤舞乡被纳入试点范围。但是,试点并不如想象中顺利。
首要的问题是,哪些水利工程是确权颁证的对象。
巴中市水务局工会主任邱斌贤介绍,三岔村的小农水产权情况较为复杂:当地水利设施修建时间跨度长,出资主体、管护状况不一,同时,农户单独出资、联户出资建设水利工程现象也较为普遍,而所有权、使用权究竟如何认定,因涉及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困难特别大。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农户的积极性如何调动。“都知道要改,但真改起来,老百姓还是有点不放心。”赵昆明说,村民们担忧的是,一旦小农水权属明确,有了“身份证”,村民们用水权能否得到保证?
邱斌贤说,根据前期掌握情况,将大多数山坪塘、微水池、石河堰的所有权确定到村民小组等集体,但农户单独出资、联户共同出资建设的水利工程归个人和出资户所有(按出资金额大小,予以股份化);无论所有权如何变更,都会根据灌溉面积的情况保证农户的使用权、用水权,并再三申明:小农水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确权过程一定会尊重事实、尊重群众的意见。
此外,水利工程所在小组的村民在申请为使用权权利人的同时,必须承担对水利工程的管护责任。
同样面临相似情况的试点区苍溪,则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调研,该县水务局负责人回忆,“光坝坝会就不晓得开了好多次。”最终,当地决定对山坪塘等6类水利工程开展产权改革。
成效:评估小农水价值,村民的收益有了保证
2013年7月底和8月初,三岔村和灯照村的村集体和农户分别拿到小农水的产权证。产权明晰了,小农水的流转、承包等日益活跃。
那么,小农水使用权价值如何估量?如何规避小农水流转价格过低的现象?“工程本身的形态决定了它的价值。”邱斌贤介绍,三岔村在正式确权之前,就曾考虑过小农水创新使用方式的问题。当地水务局决定,与确权颁证同步进行工程价值评估,主要根据坝高、坝长等硬指标予以量化。这样一来,村集体、农户在流转、转包小农水之时,就有了价格参照。
2014年初,外出打拼的村民赵令返乡成立天香农业公司,他决定依托现有小型水利工程养殖水蛭。
当年6月,在全体村民同意后,村里的7口山坪塘的使用权全部流转给赵令,每年总流转费用为3500元。流转后,产权人以山坪塘的评估值536.8万元与农业公司股本共同参与公司年终利润分成。综合下来,村民年收入增加超过1500元。
除了收益,小农水管护状况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流转两年后,恩阳区水务局对三岔村的山坪塘现状予以评估,赵令近两年先后投入700余万元用于改造、维修,与流转之初相比,7口山坪塘病险坝体基本消除,累计新增蓄水能力1.2万立方米,超过了原有工程蓄水能力的总和。
在灯照村,则根据小农水的灌面、蓄水量及周边土地产出等收益情况对其进行估价,农户在拿到产权证的同时,还会收到一份价格评估表,作为流转价格参考。仅仅流转一项,村民人均收入就提升120元。
四川省农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证、使用权证分开颁发后,将主要依据“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落实管理责任。在管护经费筹集方面,要研究制定激励奖补机制,对工程的建后维修管护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和奖励,同时,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情况纳入李冰杯等目标考核,推动各地加快相关工作,保障农村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四川日报记者王成栋)